内容简介
本书以1978年以来中国电影为研究对象,在中国电影史的基本脉络下,选取与社会变迁的互动上有代表、具有历史承启意义的电影文化现象,描摹个中的流动图景,阐述电影历史生成动因、特征和趋势。内括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由“伤痕文学”改编的电影,流经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后截止中国电影产业化和多样化的局面。本书除了论述各电影思潮流派的艺术特质和审美特征以外,阐述了各自产生的社会背景、艺术流变以及在社会各领域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期为中国电影的继续前行提供历史参照。
目录
绪论章 伤痕电影:艺术潮流与政治宣言章 “第五代”与新时期电影的现代转型第三章 “第六代”与转型期的城市电影第四章 主旋律电影:向着主流电影的方向第五章 商业电影:从娱乐片到中国式大片第六章 贺岁片:从类型到档期第七章 合拍片:在商业市场与意识形态之间第八章 电影怀旧:新世纪以来的嬗变后记参考文献
摘要与插图
章伤痕电影:艺术潮流与政治宣言
1976年“”结束后,电影产业面临百废待兴的严峻现实,“十年浩劫”造成的不只是银幕上的,而且是艺术创作的中断。在演职人员奔走相告,积极为初临的电影之春做准备的同时,等待他们的却是电影题材和剧本的枯竭。重建电影艺术构架,需要的是使这个构架迅速复液”——题材和剧本。在等待和摸索中,为他们及时“输血”的是中国的小说界,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伤痕文学”。“”结束后电影创作的初期,众多电影作品是一些影响的作品大都由“伤痕小说”或“伤痕报告文学”改编而来的。虽然改编过程中由于电影艺术的特和需求,电影剧本对原作做了程度不同的改动,但小说的主要情节和基本主题并没有改变。由此,这一时期的许多电影便顺理成章地被称为“伤痕电影”。
“伤痕文学”源起1977年,以刘心武的中篇小说《班主任》开篇,随后以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为命题,开启了一种新的文学创作题材——回顾反思,并于1978年198pan>年之间达到了创作高峰。许多学者将这一新的文流归结为当代文学新的精神走向。①它一方面诉说着“”在体、心灵深处或精神世界留下的重创伤痕,同时对“”产生的“神圣基础”行了不懦的解构。②它同社会思想领域中的各个部门阶层一道,用自己的艺术形式沉痛地反思着我们国家及民族所经历的那场惨痛的“十年浩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既是一种艺术潮流,又是一个政治宣言。基于“伤痕电影”与“伤痕文学”的血肉相连,学者在对其众多电影作品的文学意义和社会价值方面的研究和讨论中也表达了基似的看法。③“反思”“肃清余毒”“摆脱极‘左’思潮的束缚”“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实现精神解放被归结为其作品叙述的主旨及主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