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新时代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研究》以重构新时代中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目标,尝试通过研究,提出具体建设思路,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为、传承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文化认同的中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满足村民文化需求,维护乡村社会秩序,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重塑与城市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风文明。具体涵盖对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界定及内涵阐释,分年来我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介绍国内外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经验,并分析其经验所带来的启示而探究新时代中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重构及中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发展的四大趋势,提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的路径。
目录
章研究回顾
节西方视域下的公共文化空间相关研究
一、20世纪50—60年代的公共文化空间研究
二、20世纪70—80年代的公共文化空间研究
三、20世纪90年代2pan>世纪以来的公共文化空间研究
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文化空间研究
一、我国公共文化空间研究的起步阶段(1978—2004年)
二、我国公共文化空间研究的发展阶段(2005—2014年)
三、我国公共文化空间研究的深入阶段(20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年今)
第三节2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世纪以来中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研究
一、我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研究的起步阶段(2000-—2009年)
二、我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研究的发展阶段(20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2015年)
三、我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研究的提升阶段(20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年今)
章“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相关界定及内涵
节“公共文化空间”的界定及内涵
一、西方与“公共文化空间”相关的界定
二、我国学者对“公共文化空间”的界定
三、“公共文化空间”的界定及内涵理解
节“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界定及内涵
一、国内学者对“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界定
二、“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界定及内涵理解
第三章中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现状
节我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积极投入,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步伐加快
二、传承与创新,传统与新兴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和谐
三、文化惠民工程,代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持续
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新形态和新突破
节我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中的“弱化”现象
二、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中的形式化和格式化
三、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中良运行机制的缺失
四、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面临的新困境
第四章国内外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经验
节国外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经验
一、日本经验:“整体新建”
二、韩国经验:“单独再造”
三、法国经验:能整合”
四、德国经验:“创新开发”
节 国内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经验
一、浙江经验:文化礼堂
二、广东经验:祠堂改造
三、台湾地区经验:社区营造
第三节国内外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经验的启示
一、坚持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中的作用
二、坚持村民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三、坚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的思路
四、坚持在保护基础行开发的原则
第五章新时代中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重构
节新时代中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趋势
一、从“农村公共文化空间”走向“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二、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走向“社会主义公共文化空间建构”
三、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主体”走向“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共同体”
四、从“现实”公共文化空间走向“现实”与“虚拟”公共文化空间的共在
节新时代中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路径
一、我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路径研究
二、新时代中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路径
第六章中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地方实践
节民俗文化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实践
一、河南省浚县西杨玘屯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
二、二、河南省新郑市泰山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
三、民俗文化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思考
节文明示范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实践
一、河南省辉县市郎山村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
二、河南省新乡市牛村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
三、文明示范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思考
第三节产业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实践
一、湖北省随县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
二、四川省大竹县寨峰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
三、产业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思考
第四节 活动助推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实践
一、湖南省凤凰县菖蒲塘村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
二、河南省荣阳市高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
三、活动助推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思考
附录2018-202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年课题组调研选点概览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与插图
节西方视域下的公共文化空间相关研究
人类生存于空间之中,空间与时间一样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是人类展的前提。空间既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早期的西方哲学家多从物质空间角度理解和分析空间,如亚里士多德、笛卡尔、牛顿、黑格尔等。几个世纪以来空间研究在物质世界、自然科学领域得到了持续发展。回顾西方与公共文化空间相关的既有学术成,可以为中国学界继续深入探讨公共文化空间提供理论借鉴。从研究的时间脉络来看,西方学者对公共文化空间相关概念,如“公共领域”“公共空间”“文化空间”等概念的探讨与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20世纪50一60年代的公共文化空间研究
关于“公共”的探讨,尽管西方早已有之,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公共空间”才作为特定名入学者的研究视域。次世界大战后,检视西方现代文明、反思现代危机成为西方社会政治理论的一个基本议题,在探讨自由政治中,与“公共”相关的问题被重新关注。1950年,英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马奇在《私人和公共空间》中将“公共空间”作为特定名词提出。1958年,西方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在《人的条件》(又名《人的境况》)中再次使用“公共空间”这一特定名词,同时她还论述了“公共领域”这一概念,对其后的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是公共空间与公共领域相关理论的发展期,“公共空间”与“公共领域”分别被不同领域的学者纳入相应的研究范畴,得到一步发展。20世纪50年代前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入大规模城市更新和快速郊区化时期,城市空间快速重构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兴建和城市中产阶层的郊区化居住趋势使城市空间急速扩张与分散化,城市人口大量外迁、不同阶层空间隔离等原因加剧了社会分化和城市中心区的衰败,城市危机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逐渐凸显,引起城市学科领域学者的关注与反思。正是在这一背景下,“1960年代初,在建成环境中,‘公共空间’的概念逐入城市规划及设计学科领域”。1960年美国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的文章《开放空间的社能》和196pan>年城市规划家简·雅各布斯的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先后将“公共空间”的概念引入西方城市规划及设计学科领域。“公共空间”概念的出现标志着在建筑和城市领域中新的文化意识形成,即从现代主义推崇能上原则转向重视城市空间在物质形态之上的人文和社会价值。
在社会政治学研究领域内,针对“公共领域”这一概念,1962年,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承继了汉娜·阿伦特有关“公共领域”的论述行了再研究,认为现代公共领域起源于17一18世纪由聚会演变而来的艺术沙龙以及街头咖啡馆,其形成标志代欧洲社会从中世纪的封建社会代民主社会的转变。他诠释的“公共领域”为:,有一个独立的“公共空间”,这是一个居于个人之上又不受国家控制的“公共场域”,具有开放,能自由参与或退出;,有“公共批判”,即公共领域的参与者要理对公共事行批判;第三,形成“公共共识”,即强调让具有批判精神的民众在独立的“公共空间”里达成对“公共规则”的共识,其思想得到社会和学界的普遍认可。
美国社会学专家理查德·桑内特在汉娜·阿伦特和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研究的基础上,关注了西方18世纪和19世纪的日常公共文化生活,建构了西方公共生活理论。理查德·桑内特虽然没有明确使用“公共文化空间”这一概念,但他在《公共人的衰落》中对18世纪大都会的公共生活有这样一段论述:“城市的娱乐消遣活动已经从一个社会精英的小圈子向社会各色人等扩散,因而算是引车卖浆者流,也开始养成了一些社会交际的比如说在公园散步。”对此后学者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体而言,这一时期西方公共空间理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城市及社会研究视角展开,即将公共空间视为不同社会生共存台,以城市公共空间相关学者的研究为代表;另一类是从政治哲学研究视角展开,即将公共空间视作政治社会生活台,以公共领域相关学者的研究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