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潮州市潮安区老区发展史》是《广东省老区发展史》丛书的一种。本套《丛书》集中体现了当地老区人民斗争史,注重突出老区精神和光荣传统的弘扬和宣传,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图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做到历史的真实、事件的与内容的可读相统一,对推动老区脱贫攻坚,振兴发展具有实用和参阅价值。 《潮州市潮安区老区发展史》主要内容有:老区区域和老区概况,以及挖掘了老区在土改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情况,同时也讲述了老区的建设发展历程,还附录有历史文献资料。全书大概有二十万字。
目录
前言章 潮安概貌 节 潮安基本情况 一、自然概貌 二、社会概貌 节 潮安老区概况章 潮安党组织创建和大时期 节 潮安人民早期的斗争 一、辛亥前后的潮安 二、五四运动风暴在潮安的反响 三、马克思主义在潮安的传播 四、工人运动迅速兴起 五、农动在彭湃的指导下蓬勃开展 节 潮安党组织的建立与工农运动的发展 一、次东征与中共潮安支部的成立 二、黄埔军校 分校在潮安开办 三、深入潮安乡村传播火种 四、潮安工农运动持续高涨 五、潮安人民对北伐战争的支援 六、“四一二”反政变后党组织的反击 七、潮安县委的建立和武装队伍的恢复第三章 土地战争时期 节 “潮州七日红”对潮安历史影响深远 一、潮安党组织策应南昌驻潮安 二、潮安成立红色政权——县委员会 三、南昌军与工农武装浴安县城 四、“潮州七日红”保存了火种 五、“潮州七日红”期间军中党和军队的重要人物 节 潮安武装斗争在挫折中奋起与发展 一、潮安党组织的恢复与工农武装斗争的发展 二、归仁区和登荣区山地游击区的创立 三、“左”倾盲动和冒险错误对潮安斗争的破坏 第三节 中央苏区的南方屏障和后防基地 一、潮安根据地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潮安境内是中央苏区地下交通线的走廊 三、潮澄饶澳红军坚守着中央苏区的南方阵地 四、支援饶和埔诏地区,缓解中央苏区反“围剿”的压力 五、潮安是粤东坚持到 后的根据地 六、潮澄饶红军撑起闽粤边的红旗 七、潮安军民对中央苏区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第四章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节 东北沦陷与潮安抗战的兴起 一、九一八事变传来,潮安各界群情激昂 二、七七事变后,潮安党组抗日救亡运动 三、日军侵占潮安和党组织的重新部署 节 潮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潮安党组织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中坚作用 二、下的游击队以合法身份抗击日、伪军 三、抗日正面战场对日军的反击 第三节 下的抗日人民战争 一、潮安抗日游击战争在敌后不断展开 二、潮澄饶党组织设法营救方方和处决叛徒 三、潮澄饶县委组织各区开展的游击战争 四、“韩纵一支队”血染居西溜 五、日军无条件投降,潮安抗战取得胜利第五章 解放战争时期 节 适应形势变化,坚持隐蔽斗争 一、潮安党组织从公开向隐蔽转移 二、武装在隐蔽斗争中迅速恢复 三、潮澄饶丰边山工委发动群众反“三征” 节 凤凰山游击根据地的创建 一、凤凰山、东游击基地的创建 二、“普遍发展”和开辟游击新区 三、粉碎 的军事“清剿”和经济封锁 第三节 解放潮境的斗争 一、潮安党组织的发展和武装力量的壮大 二、凤凰山解放区的巩固和建设 三、潮安军民抗击窜扰的胡琏兵团 四、瓦解策反驻潮敌军,迎接潮境解放 五、潮安军管会成立和安民政策的实施第六章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发展时期 节 巩固新生政权和加强党的建设 一、潮安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权的建立 二、剿匪、抗美援朝与实行土地改革 三、党的建设工作为老区的发展打下基础 节 社会主义道路改变了老区的落后面貌 一、“一五”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成果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老区农业展 三、政治建设的成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四、社会主义道路使潮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第三节 老区社会主义下不断发展 一、学中共八大精神 二、人民公社的建立与农业的发展 三、开展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 四、掀起卓有成效的工业大会战 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第四节 整党整风,潮安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一、全县整党整风工作展开和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二、老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恢复与发展第七章 改革开放时期 节 工作中心转移,潮安迈开新步伐 一、党的建设不放松,解放思想不停步 二、改革开放起新步,老区面貌换新颜 节 抢抓机遇迎春风,谋求发展谱新篇 一、真抓实干,老区发展实现新跨越 二、龙头带动,县城建设快速 三、放宽搞活,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四、扶贫攻坚,老区社会均衡发展 五、环境整治,大力生态文明建设 六、改善民生,社会事业成绩斐然 第三节 后开新篇,改革开放不停步 一、正风严纪,密切新型党群关系 二、抢抓机遇,区域板块经济新发展 三、创新 ,提高老区绿色经济发展质量 四、振兴乡村,加速老区脱贫步伐 五、民主法治,增强老区人民幸福感 六、统筹兼顾,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第四节 认真学 精神附录 附录一 大事记(1921—1949) 附录二 历史文献资料 附录三 红色歌谣、歌曲、诗词 附录四 重要人物 附录五 遗址、文物、纪念场馆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