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在第5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分上下两篇。上篇介绍了刮痧疗法的含义、历史、理论依据、作用机制用、关键、范围、经络和穴位分布、刺激部位、检查方法、刮具与刮法、操作方法及其优点和注意事项等;下篇介绍了内科、儿科、妇产科、外科、皮肤科、五官科等190多种常见病和部分疑难病的700余首刮痧配方经验,还介绍了刮痧法等。本书是作者临床实践和四代家传、师授经验结,并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内容丰富,实用强,可供临床医师和基层医务人员参考,也可供有中医基础的广大读者自疗和之用。
目录
上篇 论 一、刮痧疗法和“痧”的含义 (一)病理反应的“痧象” (二)刮痧刺激后反应的“痧痕” 二、刮痧疗法的源流与展望 三、刮痧疗法的理论依据、作用机制用 (一)理论依据 (二)作用机制 (三用 四、刮痧治病的三个关键 (一)刺激的手法和补泻 (二)刺激的部位和刺激点 (三)刺激的时机与取穴多少及间隔 五、刮痧疗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一)适应证 (二)禁忌证 六、经络与常用刺激部位、穴位及主治 (一)经络概述 (二)腧穴部位与主治 (三)特定穴的作用与应用 (四)特定刺激部位 (五)患者体位 (六)取穴方法 (七)选穴配方原则 七、刮痧疗法应用的检查方法 (一)检查方法的理论依据 (二)检查时患者的体位 (三)检查方法 八、刮具与刮法 (一)刮具 (二)介质 (三)刮法 (四)刮具和刮法的选择原则 九、操作方法 (一)术前准备工作 (二)操作方法与要求 (三)人体分部刮痧顺序与方向 (四)刮痧时限与疗程 十、刮痧疗法的优点与注意事项 (一)优点 (二)注意事项下篇 各论 一、内科疾病 感冒 头痛 偏头痛 三叉神经痛 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 肺气肿 肺结核 肺炎 支气管扩张 中暑 发热 急痧胀 羊毛痧 ……
摘要与插图
; ;;一、刮痧疗法和“痧”的含义
;;;;刮痧疗法民间始用治痧证。故称“刮痧”。其实,刮痧并非只治痧证,可内外诸多疾病。“痧”的含义有二:一是指病理反应(阳反应)的“痧”,即谓之“痧象”;二是指刮痧刺激后反应的“痧”,即谓之“痧痕”。但两者“痧”的形、色又有区别。因此。有必要先加以说明,而不致引起认识上的模糊。
;;(一)病理反应的“痧象”
;;“痧”是民间的法。一方面是指“痧”疹征象,即皮肤出现红点如粟,以指循扪皮肤,稍有阻碍的疹点,或病理阳反应物(具体详论“七、刮痧疗法应用的检查方法”一节)。《临证指南医案》中有:“痧者,疹之俗称,有头粒如粟。”另一方面,是指痧证.又称“痧胀”和“痧气”。《重订广温热论》云:“夏秋空气浊。水土郁蒸之气,每被日光吸引而蒸发,发于首夏者日霉雨蒸,发于仲秋者日桂花蒸,其为病也,皆水土秽气杂合而成。”这些病是发痧。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病,而是一种毒反应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许多疾病都可以出现痧象,痧是许多疾病的共同征候,故有“百病皆可发痧”之说。民间所说的发痧是广义的括的病症很多。民间常常用刮痧法来发痧一类疾病,是因为人体受外来风寒或不正之气(时疫)侵袭后,会使腠理(皮肤汗腺)固而致密,使外邪郁积体内,阳气不得宣通透泄而致病。古人认为,痧证主要是由风、湿、火之气相搏而为病。天有八风之邪,地有湿热之气,人有饥饱劳逸。外邪侵袭肌肤,阳气不得宣通透泄,而常发痧证。
;;;;痧证的主要特征有二:一是痧点;二是酸胀感。根据病情轻重,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一般表现和急重表现。
;;;;pan style="font-family:微软雅黑">.一般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头昏脑涨,胸闷,身痛或全身酸胀,倦怠无力,或头蒙昏胀,胸腹皆热,四肢麻木,甚则厥冷如冰,脉沉细或迟紧。人气分则作肿作胀;人血分则为蓄为瘀;遇食积痰火结聚而不散,则脘腹痞胀,甚则恶心、呕吐。
;;;;2.急重表现起即心胸憋闷烦躁,胸腹大痛,或吐或泻,或欲吐不吐,欲泻不泻,甚则猝然昏倒,手足厥冷,面唇青白.口噤不语,昏厥如尸,或头额冷汗如珠.或全身无汗,青筋暴露,针放无血,痧点时现时隐,唇舌青黑,或精神恍惚,头目昏眩。
;;;;痧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什么病?目前尚无定论。但痧证括的范围很广,现存中医古籍中有关痧证的记载,涉及内、外、妇、儿等科各种疾病。如《痧惊合璧》一书介绍了40多种疾病,连附属的共计l∞多种,根据其所描述的症状分析:“角弓反张痧”类似现代医学的破伤风;“坠肠痧”类似腹股沟斜疝;“产后痧”似指产后发热;“膨胀痧”类似腹水;“盘肠痧”类似肠梗阻;“头风痧”类似偏头风;“缩脚痈痧”类似急阑尾炎等。此外,民间还有所谓寒痧、热痧、暑痧、风痧、暗痧、闷痧及毛痧、冲脑痧、吊脚痧、青筋痧等。
;;;;其实以“痧”命名不仅是指痧证,百病皆然,故不可局限于痧证一说,“痧象”的实质是致病因素的代名词而已,由此则可拓宽思路,扩大刮痧疗法的适用范围。
;;;;(二)刮痧刺激后反应的“痧痕”
;;;;通过刮治,皮肤便会对这种刺激产生各种各样的反应,主要是颜色(肤色)和形态变化,这种现象即称之为“痧痕”。常见的“痧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