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志上限建村的公元1404年,下2015年底,采用述、记、志、录、考、传、图、表等体裁,记述蜊泊社区的历史变迁和改革开放成果。本志内括:自然地理、姓氏与族谱、人口与计划生育、政治等。
目录
序凡例概述大事记篇建置沿革章; 立村节村庄位置节村庄由来章概况与沿革节概况节沿革篇自然地理章地质地貌节地质构造节地形地貌第三节山岭、河沟第四节地片名称章自然资源节土地节水资源第三节植物第四节动物第五节药材第六节水产资源第三篇气候物候章气候节; 四季节; 日照第三节温度、湿度、气压与风第四节降水与地温第五节节气章物候节植物物候节动物物候第三章自然灾害节气象灾害节病虫灾害第四篇姓氏与族谱章姓氏构成章姓氏家谱节宋氏族谱节薛氏族谱第三节氏族谱第四节于氏族谱第五节杨氏族谱第六节张氏族谱第七节马氏族谱第八节焦氏族谱第九节李氏族谱第十节吴氏族谱第十一节苗氏族谱第十二节夏氏族谱第十三节管氏族谱第十四节刘氏族谱第五篇人口与计划生育章人口与家庭节人口与家庭的构成节户籍管理沿革第三节村级户籍管理第四节流动与暂住人口管理章计划生育节晚婚晚育节优生优育第三节节制生育第四节计生政策的调整第六篇政; 治章中国村级组织节; 中泊村地方组织节党员发展第i节党组织生活章村级政权和自治组织节明清时期村级政权节民国时期村级组织第三节解放后村级组织第三章群众组织节少先队组织节共青团组织第三节妇女组织第四节农民组织第五节治安保卫组织第六节人民调解组织第七节社会治理第八节老年人组织第四章兵事节兵役制度节; 民兵第三节军事训练第四节民兵连长第五章驻军节明清驻军节民国驻军第三节解放后驻军第六章集体荣誉第七篇农; 业章农业沿革节土地改革时期节农业合作化时期第三节人民公社时期第四节农村经济改革第五节农业劳动力章种植业节主要农作物节耕作制度第三节品种改良第四节肥料第五节作物保护第三章农业机具节旧式农具节新式农具第四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节改土; 节治水第五章蔬菜瓜果; 节蔬菜; 节瓜果第六章畜牧业节畜力养殖节生猪养殖第三节家禽水貂第四节畜牧专业户第七章农业管理节生产管理节劳动力管理第j节自留地管理第八章财务管理节财务人员节财务管理第八篇工业服务业章手工业节瓦匠节木匠第三节铁匠第四节糖瓜制作第五节条编第六节采石章制造业节再生胶厂节预制厂第三章建筑业及运输业节建筑业节运输业第三节其他制造业第四章商业节商业网点节租赁业第五章招商引资第九篇村庄改造章组织实施节项目缘起一节拆前准备第三节拆迁安置补偿......
第五章陋俗禁忌节陋俗节禁忌第六章社会新风节开展活动节建立制度第十三篇方言与杂记章方言发音章方言词汇节天文地理节人物称谓第三节动作行为第四节质状态第五节数字表意第六节带“的”(方言读di)形容第七节动物及呼叫第三章日常用语节歇后语节谚语第三节谜语第四节儿歌民谣第五节传统对联选录第四章民间故事·轶事轶闻节民间故事节轶事轶闻选录第三节格言选录第五章健康与养生节健康秘诀节民间偏方第三节养生之道第十四篇人物章人物传略章人物简介节村干部.节各界人士.附录一、村规民约二、作品选登三、先人来源初探四、事迹选登五、企业选登六、读志参考表编后记
摘要与插图
蜊蚁泊社区位于辛安地域东南部,距辛安街道办事处驻地辛安村1.5千米。东与港头李村相邻,西与东小庄交界,南牛庙村东齐长城遗址,北与台头村一河之隔。东临路,南临前湾港路,西临开拓路,北临南辛安景观河。坐标为东经120°90”,北纬360'18”。海拔10米,村域南北长2千米,东西宽1千米面积约方千米。
域内河流沟渠纵横,道路四通八达原、沙地、原生态湿地、低山丘陵地兼有之,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农、林、牧、副各业齐发展。古老的齐长城遗址和烽火台遗址,大汶口和龙山古文化遗址悠悠再现,标志着蜊蚁泊村的古老与文明。蜊蚁泊人勤劳、朴实、厚道、乐观向上。这里景色宜人、物华天宝,地灵人杰,是胶州湾畔的一颗璀璨明珠。史册开篇话村源,先人足迹激豪情。蜊蚁泊历史,源远流长。沿着蜊蚁泊先人的足迹,追溯到明代永乐年间,先后有杜、吴、于、张、、宋等姓,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随大潮,先后分别来到山东安丘、胶州等地,又陆续迁入蜊蚁泊定居。他们在这里垒石建屋,开荒种地,农闲时下海拾海蛎子做菜肴吃,久而久之,在居住的院落四周堆起许许多多海蛎子壳,经日晒雨淋,海蛎子壳呈现出一片银白色,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分外耀眼。于是人们便把这居住的地方取村名为“蛎碴子泊”,后以谐音“蜊蚁泊”沿用今。其后薛、刘、马、焦等姓氏,也拖儿带女,从薛家岛、胶南等地举家迁来定居,蜊蚁泊成为10多个姓氏的杂姓村庄。这多姓的蜊蚁泊人,邻里和睦,相互帮助,在这块热土上,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水湿衣,男耕女织,劳作不息,落地生根,一代又一代繁衍不息。蜊蚁泊村域有灿烂的古文化。村南的徐山,是秦朝术士徐福炼丹并筹备为秦始皇远赴东海寻求,这里还保存着文物保护的齐长城和烽火台遗址。这两处遗址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财富,也是给后人留下的研究历史、认知历史、不忘历史亮点的景观。村东和村北据考古学家考证,不仅有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遗址,而且也有贝丘文化遗址。600多年来,蜊蚁泊人经历了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几个不同时期。自明永乐二年(1404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这497年,蜊蚁泊属胶州沾化乡管辖;1911~1945年,34年间,蜊蚁泊村属胶州伪第五区管辖:1945年之后,蝌奴泊先后隶属珠山县辛安区和胶南县辛安第九乡,蜊奴泊属辛安乡。同年9月,辛安乡成立辛安人民公社,村为生产大队。1979年1月,辛安公社划归青岛市黄岛区管辖。1984年9月,撤销人民公社成立辛安镇人民,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1994年12月,撤销镇改为街道办事处。2004年7月行政村更名为社区,2012年12月1日,撤销青岛市黄岛区、县级胶南市,设立新的青西海岸新区,范括青岛市黄岛区行政区域,蜊蚁泊隶属青岛西海岸新区辛安街道办事处管辖。蜊蚁泊自建村以来,经受明、清、中华民国长达5个多世纪的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统治和压迫。蜊蚁泊人吃糠咽菜,常年饥不饱肚,衣不遮体,再加上苛捐杂税和无力抗拒的天灾人祸,真如在热锅里煎熬。解放前蜊蚁泊仅是个六七十户的小村,讨饭度日的有5户,常年扛长活的有13户,打短工的有30余户。1945年,辛安地区解放。蜊蚁泊人在中国下,反奸诉苦,打土豪分田地,砸碎了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派残酷压迫剥削的枷锁,重见天日,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蜊蚁泊人真正走上自由、民主、幸福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蜊蚁泊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适宜居住。蜊蚁泊社区三面环山,一面傍海,由于受海洋气候和海流水团的直接影响,终年气温较温和、日照差变化较小。均气温13.5℃,低均气温9.4℃,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春季回暖晚而且慢均气温为12.7℃;夏季气温虽高,但无酷暑,早晚较凉爽均气温24.6℃;秋季气温逐渐降低,雨水少,天气凉爽,可谓天高云淡,秋高气爽均气温为15.5℃;冬季气候干燥寒冷,气温一般在-5℃~-10℃,-10℃以下的低温偶尔出现,但时间较短,一季中只有10天左右,且昼夜温差较小,冬均气温为-1.5℃,偶尔出现低温为-16.9℃,冬季比较温暖。蜊蚁泊村域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光照时间比较充足。且四季分明,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极宜适应农业生产。所以蜊蚁泊人自建村以来,一直是从事农业生产。
蜊蚁泊村域的地质结构位于华北鲁东地质的海阳高密凹陷和胶南隆起的过渡区体是属沿海低山的丘陵区。全土地面积1800亩,其中耕地面积1200亩,村西和村前180亩原,土层较厚,土地也较肥沃,占全村面积的15%;村北和村南属河流冲积而成的沙土地、涝洼地300余亩,占面积的25%;村东南和徐山北麓属低山丘陵地720余亩,占面积的60%。这些不同地质的土地,有的适宜种小麦,有的适宜种玉米,有的适宜种地瓜、花生。所以蜊蚁泊人在这些先人们开垦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尽管用汗水收获的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大豆、谷子等产量较低,再加上杂税掠夺所剩无几,然而这些少量的五谷杂粮拌着糠菜,却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蜊蚁泊人。
蜊蚁泊人养有猪、鸡、鸭、牛、羊、驴,也有少数农户养有骡、马。在蜊蚁泊村域的山上、岭上、洼里、河边自然生长和人工种植刺槐、家槐、梧桐、柳树、松树、杨树、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