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创作年鉴2017

价格 99.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0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博文图书网

管理员第1年
资料通过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中国电影创作年鉴(2017)》这本书是一部关于电影创作的年鉴。并且聚焦2016年中国电影创作的热点事件、影片与代表人物,从编剧、导演、表演、摄影、声音、动画电影、记录电影创作和产业角度等方面对中国电影年度发行综合评价,并收录了2016年度与电影创作相关的重要文献、学术论文等,从多个方面展开对中国电影创作自身的年度反思,填补电影创作研究在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版图,具备的学术出版价值,也具有的市场前景。

目录

章 编剧卷 综述 提高创作质量讲好中国故事 ——2016年电影编剧与电影创作调研报告 战争片的剧作之道 ——《建军大业》编剧创作谈 以武制武 ——《湄公河行动》的正义伦理 《战狼》:编剧是一门有“情怀”的手艺活 ——刘毅访谈 跨国引介与本土化重构 ——国产版《嫌疑人×的献身》电影改编策略分析 《相爱相亲》编剧游晓颖:“创作到后,拼的是你对生活和人物的理解有多深章 导演卷 综述 《罗曼蒂克消亡史》:复杂叙事、时代画卷与类型对话 ——程耳访谈 重心不在,而在人看到后的选择 ——电影《绣春刀2.修罗战场》导演路阳访谈 《建军大业》:新主流电影的类型叙事 ——刘伟强、黄建新访谈 万玛才旦:藏文化与现代化并非二元对立第三章 摄影卷 综述 捕捉生活中绝妙一刻 ——与罗攀谈《我不是潘金莲》的摄影创作 拍摄耗资十亿元的好莱坞商业大片 ——与赵小丁谈《长城》的摄影创作 一次好莱坞标准化工业体系下的合作 ——电影《长城》摄影指导赵小丁访谈 分之间创造一种可阅读式的影像 ——与邵丹谈《村戏》的摄影创作第四章 声音卷 综述 《八月》:转型期记忆的文献标本 声情并茂:2016年度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分析 “互联网+”时代下的电影声音:特征与趋势 继往开来传承创新 ——电影声音艺术创作实践谈 虚拟现实电影声音的特征与创作要点初探第五章 纪录卷 综述 2016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 《天梯:蔡国强的艺术》:以天为布的神奇画笔 妥协中创新边缘处开拓 ——对当前中国电影纪录片创作与市场的思考 传承与突破:2016年国产纪录片创作综述 《我们诞生在中国》:一部自然电影如何诞生 ——陆川访谈 “舌尖上”的百家情 ——纪录电影《舌尖上的新年》的视听探究 浅析纪录电影的电影本质和衍生 ——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 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的人关怀与诗追求 于时间的缝隙低语 ——《二十二》导演郭柯访谈第六章 制作卷 综述 2016年中国电影产业备忘 电影产业集群创新研究综述 新时期好莱坞电影业的中国策略 二次元对当今电影产业创作的影响与思考 四家大型互联网电影企业的差异化竞争评述

摘要与插图

  《中国电影创作年鉴2017》:
  《长江图》的开场部分,除了扬声器里传来的钢铁扭转、摩擦、碰撞和移动发出的带有空间感的晃动声之外,既没有音乐,也没有人物语言。视觉信息也被压缩到,除了字幕之外,几乎没有别的信息。这样的式形成的艺术效果在于:通过声音的混响效果,给观众形成初步心理印象。接下来出场的画面是一种宽阔的大场面,而且和金属有关。由于台词的缺省,程度上还暗示了本片人物相对较少,故事发生的环境不断变换的判断。金属发出的空旷声音并非延续不断,而是不规则的,时断时续,给人一种具有运动的感觉。然而,当画面出现的时候,伴随着水声,映人观众眼帘的不是金属,而是站在河边浅水处捕捞的男子形象。男子在水中,画面远处有一艘船停靠在对岸。从声音逻辑角度看,巨大的金属发出的吱扭声是由船体发出的。在中还是停泊靠岸,船体都会和水流之间形成冲刷、碰撞和摩擦,这些声音信息是从船上人的角度感知到的。从人物听觉角度表现环境效果,起到了未见其面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不过开篇的声画关系之间,多少有一些脱节:船在远处,人在河里,两者距离摄影机距离都。片头发出的船体的声音应该有具体的感知对象,或者用正反打镜头交代一下,否则给人的感觉是声音出现了跳跃,从大船上变成了长江里。由上到下,由内而外,而远的变化,显得有些突兀。
  男子捕到黑鱼,在火边把鱼香炉里,鱼儿在水中游动的划水声旁篝火发出的哔哔啵啵的燃烧声,在外景环境下很难通过同期录音实现。鱼儿落水的声音需要纯净无干扰,而熊熊燃烧的篝火带有明显的空间感,两种声音同时出现,通过分轨录音把水的柔和、火的炽热,以及前面钢铁的坚硬,混合起来传达人物生存环境的单调、纯粹和贫乏。
  船淳无意间发现诗集《长江图》,成了整个航程的路线图。诗集记载着每一个航船将要到达的地方。在江阴黄田港,高淳站在岸边,看着眼前穿梭往来的船只,耳畔响起老式收音机里传出的沪剧,抑扬顿挫唱着辨不清词句的小调儿。在周围片刻不停的马达声和环境声伴随下,高淳和安陆相遇:“有很多人爱你”,“我也爱很多人”。两人的对话在周围的汽船声、马达声、水波声中显得宁静温和,一对男女彼此带给对方的和谐安乐在环境声的陪衬下颇有情调。
  高淳在荻港万寿塔中,独自登塔时,听到自上而下传来的安陆和法师的辩难,师称“如是我闻”。除了顶层,无论在哪儿说话,声音都像是从上面传下来的。从意义表达角度看,“上面传来”,为了证明信仰的神秘,自上而下喻指上天和神佛的宣教,也暗含着早已注定的意味。对于观众而言,和人物建立认同需要感受这种带有色彩的神秘声音体验。在装置着杜比全景声的影院中,依靠顶部声道能够感觉到声音在头顶响起,但是要形成自上而下的效果,不仅需要顶部声源,还需要从顶部到底部有层次的声音变化。从声音制作角度看,只要给顶部扬声器分配声音信息能实现头顶声音,但这种声音只是存在,并不体现变化。本片中人物处于佛塔的狭小楼梯中,听到安陆和法师辩难的台词,有一种由下而上的攀登带来的声音方位变化。为了体现这种辩难的神秘,声音加上处理,飘忽渺茫,忽远,而且清晰度也出现了变化。这样的声音处理,一方面满足了剧情需要的神秘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声景变化配合人物的心境起伏。高淳从原来的好奇到接下来的急切,快速走动到处寻觅,一无所获。声音和画面一起构建魔幻的影像世界。
  实际从听觉感受看,基本上没有体现出声音从上到下的扩散效果。客观上是因为影院的声音放送装置只有顶部声道,并没有自上而下表现声音移动效果的过渡扬声器。但是从观众接受角度看,对于制作有变化的对话效果,配合角色的位置移动,形成了心理上的完形认知。在富康担纲录音的《推拿》中也有类似情况:盲人按摩师在街道上快速行动的时候,因为视力受损,看到街上的景色混沌一片,同时耳朵里传来的声音也变得含混不清。实际上视力不佳的人,听觉往往要比正常人好一些,因为人的感知能力被分配到了其他没有受到影响的器官中。但是对于视听能力都正常的普通观众而言,视觉信息的变形处理配合听觉上的相应变化,才符合视听语言的认知。该片段人物一直处于运动中,如果再让声音制造由上而下的起伏变化,两种信息之间很有可能顾此失彼,所以,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通过声音清晰度和前后左右方位变化,加上声音相位的调整能很好地满足剧情需要。
  短暂相聚后,高淳在岸边沙滩留字离开,安陆看见后,追到江边对着远去的航船叱骂:“我放弃修行来等你,你都不敢见我一面,你没出息!”这几句台词,因为人物在远处,摄影机采用远景的方式表现人物的痴迷和执着,没有推上去用较小景别展现人物。这时候的声音处理,符合环境特点。女子的急切、焦急、愤怒和怨愤都从远处的呼号中传递出来。对于观众而言,若非字幕提示,几乎听不清人物的语言,而正是这样的艺术处理,更符合当时的环境氛围,营造出一种客观的“长镜头”式的声音效果。安陆从驻足远望到追逐叱骂,再到回静,甚在沙滩上留下的字迹上玩起了跳房子的游戏。那种远处的呼喊和接下来的情绪转变之间能够衔接,得益于声音的距离感带来的意义模糊。人的声音被周围的水声、风声以及远处航船的马达声抵消了一些,这样从情绪氛围上,让画面和声音的衔接自然熨帖。视觉上,观众像一个冷静的旁观者,默默注视着年轻女子从沉默到抓狂再到宁静下来的情绪波折,听觉上,“你能躲哪儿去?这是我的长江!”那种此情可待成追忆的味道油然而生。很难说究竟是长江更需要高淳的航船,还是航船更需要女人一样的长江。
  很多评论文字认为,《长江图》中高淳多次上岸寻欢,遇到的同一个女子实际上是长江的代名词,其中力的证据是安陆在岸上对着高淳的航船的呼喊“这是我的长江”,虽然有穿凿附会的意味,不过长江作为人物的追溯对象,在本片中,通过声音造型能力,形成互文结构:长江——安陆,两者都是高淳一直苦苦寻觅的对象,几经周折,追本溯源找到长江源头,也寻到了安陆葬母之处,明暗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高淳接触的女子都是一个人,而长江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声音属,比如上海的烟花,三峡的机器轰鸣,高原楚玛尔河凌厉的寒风……这些区域特征不光是视觉画面,还有声音造型带来的地域差异。关于长江一路的风土画卷这样通过寻访,逐一呈现在观众面前,那些地域的声音也成为唤起观众感喟的有效工具。
  ……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