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以徽章、制服为主题的《号角》系列读物第三册,秉承专业、系统、全面又不失趣味性的编撰理念,收录世界各国近现代各类徽章制服及其发展历史。该书凝注创作团队的精细考证,接受多国专家顾问的严格把关,得到了五大拍卖行、军品商的大力协助!
本册推出《大漠孤星:蒙古人民共和国北极星勋章鉴赏》《血路残阳:日本从军记章及相关勋奖小考》《金鸡尊饰:第三帝国的大区荣誉证章》《黑鹰旗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陆军服饰与徽章鉴赏》《耆宿殊勋: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获得的外国勋章》《热血褒奖:苏联红星勋章鉴赏》等精彩文章。
目录
前言
大漠孤星:蒙古人民共和国北极星勋章鉴赏
血路残阳:日本从军记章及相关勋奖小考
金鸡尊饰:第三帝国的大区荣誉证章
黑鹰旗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陆军服饰与徽章鉴赏(一)
耆宿殊勋: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获得的外国勋章
热血褒奖:苏联红星勋章鉴赏
万国勋章汇(C)
附:《号角Ⅱ》勘误
摘要与插图
间谍红星保家卫国的苏军不但与德军在战场上进行了血雨腥风的正面厮杀,一场暗战也在双方之间悄无声息地展开着,这就是被喻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谍报战。一战后不久,德国建立了军事情报机构“阿勃维尔”(Abwehr)。尽管这个名字在德语中是“防御”的意思,但它实际上却是个彻彻底底的间谍组织。卫国战争期间,阿勃维尔将大批德国间谍安插进入苏军内部,用以窃取各种有价值的军事情报。谍报工作本身对隐密性和欺骗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有鉴于此,阿勃维尔决定伪造一批红星勋章和相关证件,派发给情报人员并要求他们随身佩戴。视“细节决定成败”为信条的德国人希望通过这般完美的伪装骗过苏联人的眼睛,让自家间谍能够尽可能地深入敌内核心进行工作。
德国于1942年末就完成了这批“山寨版”红星勋章的制作。勋章的材质为铜制,通体镀银并镶嵌有深绯红色珐琅,厂标采用双行俄文压制,章体直径达47.75毫米。螺栓采用特殊技术焊接,口径为4毫米。螺帽用直径32.6毫米的镍银(俗称“德国银”)压轧而成,其1.75毫米的厚度略薄于苏制的螺帽。众所周知,“正宗”的苏联红星勋章为银质。心思缜密的德国人为何会犯下如此“低级错误”,偏偏使用红铜作为伪造勋章的原材料呢?这是因为当时第三帝国在贵金属的使用上,强制实施了这样一则法律规定:任何民众用品和珠宝首饰的含金量都必须严格限制在规定克数内;国防军在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包括勋章和奖章),以及从集中营犯人身上搜刮来的结婚戒指、假牙等一切含贵金属的物品,都必须交由帝国银行统一回炉熔炼。事实上,德国在制作本国的勋章时也大多采用各类锌基合金作为原料,银消耗则非常少,一些高级别勋章也仅仅是镀银或用银汞合金替代。与耗费十几吨金银“大手笔”制造勋奖章的苏联相比,德国人的“节俭”显得有些寒酸。
德国伪造的苏联勋章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是个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在谍报战初期,佩戴着红星勋章的间谍时常能安全通过苏军的甄别和筛查,渗入内部窃取到机密情报。为打击阿勃维尔间谍猖獗的骚扰,苏联国防委员会在1943年4月14日专门成立了国防人民委员部反间谍总局(Главн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контрразведки),斯大林还亲自为该机构取了个既响亮又能震慑敌威的名字——“锄奸队”(СМЕРШ)。
纵使德国人伪造得再近乎其神,与苏制原品一比较,细微的差异和蛛丝马迹就足以让他们的红星勋章露出破绽。这一点从已退役的列昂尼德伊万诺夫少将身上得到了极好的印证。反间谍总局成立后,他担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锄奸特派员,曾亲赴前线揪除奸细。据其本人回忆称,他们是在首批被俘获的阿勃维尔间谍身上发现了这种假冒的红星勋章。乍一眼看上去的确能够以假乱真,但他们很快就发现了暗藏其中的“猫腻”。例如,勋章上的俄文字像在“舞蹈”一样歪歪扭扭;中央的红军战士貌似“被”抬高了左腿并凸出了膝盖关节部位;战士脚上穿的不像是靴子,而更像是打着绑腿的凉鞋。另一方面,阿勃维尔伪造的红星勋章证书也存在明显的漏洞。苏联使用铁钉装订证书,久经岁月后生锈的铁钉会在周围留有斑斑锈迹。而德国人使用的却是不锈钢钉,整洁的证书页面反而暴露了他们的身份。因为这些细节上的纰漏,德国间谍开始屡屡被锄奸队识破并抓获。据后来克格勃内部特别档案记载,二战期间锄奸队总共揪出了3万多名来自阿勃维尔的敌特份子,给苏军在前线的作战和部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时至今日,德国伪造红星勋章的事例在战史研究界和勋章收藏圈内依然存在着争议。部分研究者和爱好者们认为,阿勃维尔完全可以从集中营里的苏军战俘或者战场上阵亡的官兵身上轻而易举获得数量可观的红星勋章。而且这种方式可以完全避免赝品与真品之间存在的现实差异所产生的安全隐患,是个既保质又保量的良策。德国人这种专门开模铸造,大费周折消耗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做法着实让他们费解。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根本就是勋章制假者和奸商们合伙捏造出来的“美妙野史”。因此,这一看似充满趣味的历史事件,却可能是个永远无法揭开谜底的故事。
——摘自《热血褒奖:苏联红星勋章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