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从清晨到日暮》是小说家弋舟的一本散文集,由“异乡·寓言”“无远弗届·书与人”“和光同尘·创作谈”3辑37篇文章构成。内容涉及对历史的哲思、对生活的体悟、对作家作品的解读、对创作经验的总结。本书的语言,长短句错杂,耐人寻味。
目录
第一辑 异乡寓言
矗立在水中的碑
这位爷
因为你们,大地才年复一年地复苏
历史的气味
谁喜欢韦尔乔
紫色激情的顶点
别碰我,我已经两天没洗澡了
异乡笔记
天边的城
在想象之中经历慈溪
上溯
除了单纯,别无他物
第二辑 无远弗届书与人
四个国,四本小说
三五个人,七八条枪
告别的年代
新罕尔旅馆
在时光面前颤抖
梦语者或者局外人
在二十公里的半径内无远弗届
我们熟悉台湾文学吗
因为孤独
书过眼
在一个黄昏我喜欢上了一个空调安装工人
这个人老了的时候会不会住到树上去
他有一张富有教养的脸
彼岸无岸
“一辈子”的习习
第三辑 和光同尘创作谈
被远方退回的一封信
食不厌精或者酒囊饭袋
鹊桥会
从清晨到日暮
我在这个世上太孤独
十里店经常会有陌生的面孔出现
我们这个时代的刘晓东
的弯路也是的归途
小说中的木牛流马
和光同尘,这样的人,必定终获全胜
摘要与插图
因为你们,大地才年复一年地复苏作为读图时代的标志性景观,对于老照片的解读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热点。从斑驳影像之中,浮现出一张张羞怯、谐谑、隐晦、木讷、沉郁、犹疑,乃至幸福莫名或者悲伤难言的脸,折射出民族、历史、家国等宏大的叙事,我们有限的经验掠过如此密集的信息,所感受到的巨大混乱,是无法用我们那空疏的历史知识加以廓清的。我们依靠的只有微不足道的、零乱的个人经验,这种微不足道和零乱给了我们认识和感受的自由,也正是这种大范围的以各自经验出发的自由阅读,才有可能成就一种现象的产生。面对着他们——老照片中浮现出的一张张和我们相同的脸——我们是谁?我们的特性何在?这样的问题容易导致这样的倾向:试图通过这些过去的面孔注释我们的来源,是为了给现实提供一种历史根基,甚至,是为了给教科书提供确凿的证据。
以娴熟、符合教义的历史观解读老照片,这个要求所隐含的巨大的难度,已经超出了绝大多数阅读者的阅读能力。何谓我们的历史根基,我们的认知肯定比教科书所界定的更为广大、庞杂。我们无力把握茫然的以“整体”面目出现的世界,不妨寻找一些偏僻的方向,在瞬间和片断里撬开现实表面的某个缝隙。因此,比较“投机取巧”的态度是:以一种“非考据的”“不尽科学”的态度去面对这些过去的影像,以一种阅读寓言的方式,去审视老照片。
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历史描述有着固定的逻辑:从“洋务运动”到“五四运动”,我们走过的道路,无外乎是由工具的问题转到了人的问题。先是有感船不及人坚、炮不及人利,转而有感自己操作坚船利炮的人有问题,由此而来,我们的大地乃至大地上的一切都成了问题。近代史的经典写作对于我们文明所表达出的深恶痛绝达到了的力度,这种文化覆盖下的人被鲁迅浓缩成了阿 Q——私人生活上阴暗、肮脏,政治生活上糊涂、麻木。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论及“华夏汉唐”的鼎盛时,我们对于自己文明的伟大所做出的赞美同样地不遗余力,其间的巨大落差让人无所适从,历史似乎被割裂了:我们千百年恒常的秩序感,我们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曾经光辉的一面,是如何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狗屎不如的垃圾?挨打意味着落后,落后就意味着全面的落后?我们的文明就是这样被挨打后的心
理全面地践踏了,与之同时被践踏的,必定是我们的人。
以一种阅读寓言的方式,我们从老照片中观察到的过去时代,就有了某种与经典相左的民族生活的经验。百余年前的乡土中国,是歧义多端的文化冲动纷纷“试猎”的场所,定格在老照片中盛大人间背后的生命质地的驳杂和纷繁,远非“贫穷”和“落后”等结论所能概定。要紧的是,作为个体的人,所呈现出的生命状态,往往是与庄重的历史背景疏离的。
照片中的这个形象,是一个走街串巷、守时打更的更夫,一个无业的平民、的无产者。他可能没有发觉正对着自己的镜头,也可能是有意识地摆出了这样一个姿态——背靠铺门,手敲更板,扬起头,直着嗓子引吭高歌。他从粗糙、阴暗的背景中浮现出来,以一种几乎是优雅、体面的姿态如诗人般的自由吟唱着:“平——安——无——事——喽——!”不是吗,狞厉的时代和他身上千疮百孔的衣裳一起后退,变得可以被忽视。这有些滑稽,但也庄严,他在一瞬间以具有人性自尊的方式表达了自己,使残酷的文化分析难以将其覆盖。他以这样的姿态传达出的声音,由远而近,由近而远,穿透坚硬的时代,抵挡住人永恒的烦恼,在历史的隧道里萦回。我们灵魂中一些本的基因就此形成。面对这样的姿态,你无法用尖锐的教义去执着究诘,因为它在瞬间里展露了人类情感的隐秘结构:作为个体的人,无论身处任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