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桃花扇》是孔子的后人、清初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创作,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剧情以明代才子侯方域来江南创“复社”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陷入爱河并赠题诗扇为主线,对明末的忠良奸佞等众生态做了入木三分刻画,剧作的主题正如孔尚任自己所说的,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本书稿以简明流畅的语言重新复述了《桃花扇》的故事,并对创作相关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详实的阐述,可作为古典文学、历史学及戏剧爱好者的普及型读物。
目录
一 末世里的桃花
—《桃花扇》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孔尚任
5 时代夹缝中的巨人
二 《桃花扇》底看南朝
—《桃花扇》的故事和人物
17 一把扇子和一段历史
31 爱情和政治里的两样人生
41 结局归零
三 桃花花语系春秋
—《桃花扇》的历史意识和哲理沉思
53 时代的哀音
67 历史的沉思
83 参差的对比:李香君和侯方域
四 桃花扇尽风不尽
—《桃花扇》的艺术与传播
99 《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111 《桃花扇》的传播和影响
摘要与插图
孔尚任三易其稿写就《桃花扇》后,无力付梓,一开始仅以抄本形式流传。但“王公缙绅传抄不已”“时有洛阳纸贵之誉”,甚至宫廷内史也索要剧本,同《长生殿》一样传入宫廷,取得很大影响,“南洪北孔”之说不胫而走。但是,《桃花扇》作为反思明亡教训的剧本,也给孔尚任带来了厄运。如我们第一章所述,据说康熙皇帝为此专门召孔尚任入内廷,良久只说了一句话:“先生手下留情”,虽然只是传说,但当时风声鹤唳的气氛可见一斑。至于孔尚任的个人命运,虽没有达到洪昇“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牵连甚广的地步,但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孔尚任的去官与《桃花扇》有或多或少的关系。总之,由于资金缺乏,一直到康熙四十七年(1708),《桃花扇》才在朋友的赞助下刊刻付印,此后屡有刻印,现有版本十几种,主要有:
康熙戊子初刻本。就是孔尚任在朋友佟鋐的赞助下第一次刊刻付印的本子,这个本子的刻板本来一直存在孔尚任故居介安堂内,时候被当作“四旧”付之一炬。现国家图书馆藏有这一版本。郑振铎主编《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据之影印。
康熙西园刻本。据康熙戊子初刻本重刻,现藏国家图书馆。
康熙沈氏刻本。现藏国家图书馆。
光绪兰雪堂刻本。清光绪十一年以西园本为底本刻印,现藏国家图书馆。
扫叶山房石刻本。民国六年的石印本,现藏国家图书馆。
暖红室本。民国八年,贵池刘世珩刻《汇刻传奇》,以西园本、兰雪堂本为底本校勘,校审比较精严。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据此校订,1979、1990年两次影印出版。
梁启超校注本。1954年由文学古籍刊行社出版,注释侧重于史实考据,对读者理解剧本思想内容、时代背景有很大帮助。
王季思校注本。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除依据多个版本精订详校外,还有详细的标点、注释,便于读者阅读。
古典戏曲的传播渠道,往往是舞台演出和文字阅读并行不悖,《桃花扇》版本的繁多充分说明其在案头阅读方面广受读者欢迎,那么在场上的演出情况如何呢?
据孔尚任在《桃花扇》本末中说:“长安之演《桃花扇》者,岁无虚日……名公巨卿,墨客骚人,骈集者座不容膝”,演出十分的红火。演出效果也极为出色:“笙歌靡丽之中,或有掩袂独坐者,则故臣遗老也;灯灺酒阑,唏嘘而散。”但由于前述等的原因,再加上《桃花扇》更注重文辞而“通本乏耐唱之曲”,此后演出逐渐冷落。一些专门收录场上之曲的戏曲选本对《桃花扇》就不是很热衷,如《纳书楹曲谱》中仅选有《访翠》《寄扇》《题画》等写儿女之情的三出,《缀白裘》《审音鉴古录》连一出也没有选。
但《桃花扇》的演出也并未终止。乾隆年间,诗人王昶作有《观剧六绝》,其中就有观赏《桃花扇》的诗句。同治年间邗江小游仙客新作《菊部群英》中也曾记载,当时昆曲旦角周琴芳、朱莲芬擅长演《寄扇》中的李香君,老生曹春山擅长演出杨龙友。可见,直到近代《桃花扇》也没有在舞台上消失。但平心而论,康熙之后《桃花扇》的舞台演出毕竟是冷落多了,全本演出的记载几乎为零,零星搬演者也仅是《访翠》《寄扇》《题画》等少数几出。而嘉庆、道光、咸丰时期,连演这几出的记载也十分罕见。
场上演出的冷落并没有使《桃花扇》的影响和传播就此中断,文人墨客们将之作为案头读本并诗词咏赞的现象一直延绵不绝。与舞台演出渐渐倾向于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故事不同,作为文本传播的《桃花扇》在接受过程中则呈现出更多的兴亡之叹,如田雯《题桃花扇六》中,有一“一例降旗出石头,乌啼枫落秣陵秋。南朝剩有伤心事,更向胭脂井畔流。”化用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诗意,指出南明也和东吴、陈朝、南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