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的天空-修订版

价格 39.8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2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博文图书网

管理员第1年
资料通过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国学”是个宽泛的名词,但是不论你如何分类,都会把儒家与道家列为重点。儒家的代表是孔子与孟子,道家呢?自然是老子与庄子了。这四位古人要的身份是哲学家。哲学家的文章有三点,就是: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譬如,孔子一再回答学生问“仁”,孟子多次说明“心之四端”,老子对“道”加以描述,庄子由各种角度形容“游”与“化”,这些概念都是他们各自的心得,用以掌握生命的真实本质……国学对现代人的意义,不就是要归结为“价值观”的塑造与补强吗?简单说来,学习儒家与道家之后,如果在言行上没有任何改变,那就不能算是学过了。

目录

前言 / 001
第一部
孔子的真诚 / 001
第一章 立志于学
1. 孔子之学 /002
2. 珍惜时间 /005
3. 用心专注 /007
4. 把握时机 /010
5. 不厌不倦 /012
6. 老师帮不上忙 /014
7. 学生不争气 /016
8. 学生启发老师 /018
第二章 立志行仁
1. 立志行仁 /021
2. 行仁与为善 /023
3. 六位仁者 /025
4. 立志求道 /028
5. 一以贯之 /030
第三章 自我修养
1. 化解我执 /033
2. 欣赏曾点之志 /036
3. 困惑来自何处 /039
4. “克己复礼”新解 /041
5. 心存敬畏 /043
6. 少说少妙 /046
第四章 孝敬父母
1. 孝出于天性 /049
2. 敬爱父母 /052
3. 委婉沟通 /054
4. 孝与健康 /056
5. 法理与人情 /058
6. 孝与守礼 /061
7. 三年之丧 /063
第五章 结交良友
1. 真诚相待 /067
2. 志趣相投 /070
3. 信义兼顾 /072
4. 益者三友 /074
5. 损者三友 /076
6. 孔子交友 /079
第六章 社会责任
1. 淑世精神 /083
2. 社会责任 /086
3. 孔子想移民 /088
4. 名正言顺 /090
5. 上行下效 /093
6. 一言兴邦 /095
第七章 理解孔子
1. 谁了解孔子 /099
2. 谁歧视女性 /102
3. 谁在收肉干 /104
4. 为何挑剔食物 /107
5. 谁的耳朵顺了 /109
6. 谁说孔子不幽默 /112
7. 孔子知不知“死” /114
8. 孔子有无信仰 /116
第二部
孟子的向善 / 119
第一章 人性向善
1. 人性向善 /120
2. 善是什么 /125
3. 心之四端 /127
4. 人禽之辩 /129
5. 三种快乐 /132
第二章 人格之美
1. 修养六境 /135
2. 浩然之气 /139
3. 三种勇敢 /141
4. 四种圣人 /144
第三章 人我之间
1. 勇于自省 /149
2. 做人处世 /151
3. 五种不孝 /153
4. 易子而教 /155
5. 以德论交 /158
6. 守经达权 /160
第四章 仁政理想
1. 一曝十寒 /163
2. 缘木求鱼 /166
3. 与民共享 /168
4. 见牛未见羊 /171
5. 不可忽视环境 /174
6. 事半功倍 /176
第五章 自我超越
1. 豪杰之士 /179
2. 效法尧舜 /181
3. 与古人为友 /184
4. 有为者亦若是 /186
5. 天降大任 /188
6. 孟子之乐 /190
第三部
老子的智慧 / 193
第一章 老子的道
1. 儒道之别 /194
2. 《老子》第一章 /197
3. 道是什么 /200
4. 道与自然 /203
5. 道生万物 /205
6. 悟道之法 /208
7. 自足于道 /210
第二章 圣人之道
1. 自我反省 /213
2. 被褐怀玉 /215
3. 不为物役 /217
4. 内在觉悟 /219
5. 处下居后 /221
6. 为而不争 /223
第三章 治国之道
1. 四种统治 /226
2. 若烹小鲜 /229
3. 小国寡民 /231
4. 反战思想 /234
5. 民不畏死 /236
第四章 立身之道
1. 化解执着 /240
2. 自己做主 /243
3. 消除烦恼 /245
4. 以德报怨 /247
5. 和光同尘 /249
6. 老子三宝 /251
第五章 阅世之道
1. 相对价值 /257
2. 祸福相生 /260
3. 慎始慎终 /262
4. 功成身退 /264
5. 上善若水 /266
6. 天地不仁 /268
第四部
庄子的逍遥 / 271
第一章 转化生命
1. 未始有物 /272
2. 大鹏展翅 /275
3. 太仓稊米 /279
4. 螳螂捕蝉 /281
5. 鼓盆而歌 /283
第二章 修炼方法
1. 浑沌之死 /287
2. 心如死灰 /290
3. 忘适之适 /292
4. 天人合

摘要与插图

/ 第一章 / 立志于学 /
1.孔子之学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时为春秋时代末期,周室衰亡,礼乐崩坏,文化传统濒于断绝。孔子的祖先为宋国人(殷朝后代),后迁于鲁国定居。他生于鲁国鄹邑(今山东曲阜市附近的尼山),三岁时,父亲叔梁纥去世;他由母亲颜征在抚养长大,接受一般乡村孩子的教育,至十五岁告一段落,再自己立志学习,终于以博学知礼而闻名。
孔子十七岁时,母亲去世。二十岁时娶官氏(宋国人)为妻,翌年生子孔鲤。孔子做过的职业包括委吏(管理仓库)、乘田(管理牧场)与助丧(承办丧事)等。三十岁前后就有学生求教并追随他,形成一个的师生团体,以讲学修德与治国利民为其目标。孔子学不厌而教不倦,学问与见识渐成系统,四十岁已可“不惑”,五十岁达到“知天命”,明白自己的天赋使命乃承启文化道统。五十一岁至五十五岁,孔子在鲁国从政,先后当过中都宰(县长)、小司空(工程部门副长官)、司寇(司法部门长官)等职,位列大夫,政绩。但由于与当权者政见不合,且不满鲁定公沉湎美色等,终于去职离乡,开始周游列国。这一去,便是十四年,遍历卫、曹、宋、郑、陈、蔡各国,推行教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甚至两度面临生命危险。六十八岁时,鲁国新的执政者正式召请他回国。七十岁,独子孔鲤去世。七十一岁,他爱的弟子颜渊去世。七十二岁,忠心耿耿的学生子路去世。七十三岁,孔子辞世。
综观孔子这一生,其实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却以身教和言教开启了中国历影响力的儒家学派,成为两千五百多年来大的“至圣先师”。孔子的智慧是什么呢?先即是“真诚”。人若真诚,将能体察内心有一股自我要求的力量,期待自己去行善。所谓“行善”,是指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亦即包含古代所说的五伦以及今日复杂多样的人际关系。由真诚引发的社会关怀,将会随着个人角色的变动而由近及远,其目标则是孔子亲口叙述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正好反映了人类生命的价值。只要肯定自己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自然可以心安理得。
其次,孔子重视知识和教育,给予理性思维极高的评价。他立志之后就好学,而且坚持了一辈子。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有十家人的地方,必定有忠信如我的人,但却不像我这么好学。事实上,他凭什么断定呢?就是因为他无时无刻不在读书、学习。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人在世上生活,只要耳聪目明,能够开放心灵,那么整个宇宙、人类都可以当他的老师。到了,这样的人往往是出的,因为他得到了众善之所长,就像所有的河流汇集到江海一样。这就是孔子立志向学的情形。
孔子的学问有三个特点:
一、学习传统。传统包括《诗》《书》《易》《礼》《乐》五经。诗代表文学,书代表历史,易指哲学,礼是社会规范,乐则是艺术修养。此外,还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是礼仪,乐是音乐,射是射箭,御是驾车,而书、数则是书写、计算等技能。当时的人只要具备这六项技能,就可以在社会上立足了。孔子不仅学习传统的智慧结晶,也习得传统的技能,到他三十岁的时候,已经展现为一个人才的典范了。
二、学思并重。孔子知道光靠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思考,否则一味接受外来的资料与信息,没有一个中心思想予以统合,难免导致混乱。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光学习而不思考,到毫无心得,白学了;反过来,如果只就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思考而不念书学习,就会陷于迷惑。别的不讲,光是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