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中国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是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而本书作者通过对“三纲”的来源及其真实含义的分析,认为“三纲”的主要精神是从大局出发,即小我服从大我。作者认为,要解决中国文化的问题和出路,就是要正确阐述儒家王道思想的现代意义。本书批评人们从民主/专制二分式思维和进化论历史观出发,将儒家的“忠君”、“三纲”等价值观误解为维护专制的工具;提出“三纲”的本义并不是指无条件服从,而是指从大局出发、从做人的良知与道义出发做事;儒家式的贤能政治比以党争和大众运动为的民主政治更适合于中国国情。
目录
为中国寻找秩序(代自序) I
目录 1
上篇 重新审视“三纲” 1
引言:对“三纲”的现代批判 2
1. 对“三纲”之典型认识 2
2. 对“三纲”之典型评价 5
第1章 重新理解“三纲” 7
1. “纲”是对“纪”而言 7
2. 以某为纲即以某为重 8
3. 服从名位还是服从个人 10
4. 关于“阳贵阴贱” 13
5. 关于“阳尊阴卑” 14
6. 关于“尊天受命” 15
7. 关于“屈民伸君” 17
8. 关于“士不得谏” 18
9. 关于“妇人三从” 20
第2章 “三纲”来源辩证 22
1. 观点一:先秦儒家无“三纲”思想 22
2. 观点二:“三纲”来源于黄老法家 23
3. 观点三:“三纲”源于秦汉大一统 24
4. 从“三纲”与《春秋》关系看 27
5. “三纲”源于孔子救世之法 28
6. 先秦儒家“三纲”思想举证 30
7. 先秦儒家反对服从 32
8. 汉儒同样反对服从 34
9. 后世儒家也反对服从 37
第3章 董仲舒主张服从吗 40
1. 董仲舒一生思想之主旨 41
2. 董氏天命观的实质 44
(1) 以天正君 45
(2) 以灾异正君 45
3. 正君是董氏核心 46
(1) 以德正君 46
(2) 以民正君 47
(3) 以古正君 47
(4) 以六艺正君 48
(5) 以名号正君 48
4. 以臣正君:任贤 48
5. 讥君刺君比比皆是 49
6. 为君者当敬慎自律 51
7. 为君者须恪守君道 51
8. 有专权犯上,而董氏予之 53
9. 有擅废君命,而董氏大之 54
10. 有弑君废昏,而董氏许之 55
第4章 程朱理学与“三纲” 57
1. 宋代士大夫的政治主体意识 58
2. 程颐论君臣之道 60
3. 朱熹论君臣相与 60
4. 朱熹论格君心 61
5. 朱熹抨击独裁 62
6. 朱熹冒死谏诤 62
7. 朱熹强君挢君 66
8. 朱熹不合则辞 68
9. 小结:道尊于势 70
第5章 古人评价“三纲” 73
1. “三纲”出乎天道 73
2. “三纲”合于天理 73
3. “三纲”万世不灭 74
4. “三纲”治国之本 74
5. “三纲”秩序之源 75
6. “三纲”人伦之基 76
7. “三纲”维系人心 77
8. “三纲”基于人性 77
第6章 如何评价“三纲”? 78
1. 我们对民主误解有多深 78
2. 民主的本质是什么? 79
3. 重新定位儒学与民主 81
4. 民主-专制二分式思维 83
5. 我们对忠君误解有多深 85
6. 进化论是如何误导我们的 87
7. 民主实践离不开“三纲” 88
8. 当代中国文化的深刻危机 91
9. 结语:醒醒吧,国人! 92
附录 “三纲”之辩 96
下篇 中国文化中的秩序 125
引言:中国文化中的秩序问题 126
第1章 如何理解中国文化? 129
1. 重新理解文化 129
2. 发现亚洲“人”(一) 132
3. 发现亚洲“人”(二) 136
4. 中国文化:关系本位 140
5. 中国文化:团体主义 146
6. 中国文化:此岸取向 151
7. 亲情为中国文化之本 154
第2章 什么是中国文化中有效的? 159
1. 中国政治学 159
2. 中国式 161
3. 理解集权 164
4. 政治 169
5. 意识形态化 171
6. 小结:礼治、德治与人治 173
第3章 中国政治的逻辑与改革之道 175
1. 中国政治的千年死结:分与合的矛盾 175
2. 今日中国政治的困境仍然是分-合矛盾 180
3. 今后改革的要任务:重塑人心 181
4. 今后改革的基本方向:行业自治 184
5. 小结:王道是改革的根本出路 186
第4章 从《毛诗》风教看中国研究的范式危机 190
1. 从《毛诗》看“风化政治学” 190
2. “风”与中国文化的习性 193
3. 无用的学科循环链 197
4. 文化的逻辑与学科 202
5. 小结:重思中
摘要与插图
“纲”是对“纪”而言我们今天所使用的“三纲”一词,在可查的文献记录中,出现于西汉大儒董仲舒(前179~前104)的《春秋繁露》中。该书《基义》篇中“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一语,曾被后人引用无数遍。严格说来,“三纲”在董仲舒那里只是指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种关系,不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至少字面上不是),董仲舒从来没有说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在董仲舒那儿,“三纲”是针对“五纪”而言,“五纪”应指另外五种相对次要的人伦关系。《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篇”提到“三纲”时使用“三纲五纪”这一说法,虽未明确交代“五纪”的内容,但通过《白虎通》很容易理解。
系统、明确地论述“三纲”的书是《白虎通》。此书在界定“三纲”时,也把“三纲”理解为君臣、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