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不但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对联的基础知识、基本创作技法,以及古代对课的基本训练传统,以求使读者通过此书对对联这一我国特有的语言文学艺术有清晰的了解。
本书还结合作者自身多年来对联的深入研究和对联创作的实际经验,结合自身的的大学授课经验,为大学生和广大读者讲授如何对对联,具有很强的实操性。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对联概论
一、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门综合性艺术
二、对联是以“对”而能“联”为基本特征的艺术
1.平仄说略
2.律诗的平仄和对仗
3.对联的基本特征
三、对联产生的原因
1.传统观念和民风民俗
2.传统的取士制度
3.古代文学传统
4.汉语特质
第二章实用对联赏析
一、生活联
二、励志联
三、题赠联
四、庆贺联
1.春联
2.其他庆贺联
五、悼挽联
六、行业联
第三章睿智对联赏析
一、析字联
二、集字联
三、集句联
四、嵌名联
五、谐巧联
六、讽喻联
七、格言联
第四章名胜对联赏析
一、自然景观联
二、人文景观联
第五章自撰联释例
一、明确写作目的
二、体现健康的情感
三、思路明确,切合情理
四、充分利用相关材料
五、讲究修辞,注意语体
六、合理改造旧联或利用成词成句
七、创作长联更要精心
第六章自集句联选例
一、集句联概说
二、《全宋诗集句联》选例
第七章对联书法
一、对联书法的文化功能与文化品格
二、对联书法的创作
1.正文的书写
2.款文的书写
3.款文的内容
第八章自书联选例
一、行书对联
二、篆书对联
附录一《对联书目举要》(李振聚辑录整理)
附录二《笠翁对韵》(旧题清李渔)
附录三《派入阴平、阳平二声中的中古入声字表》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摘要与插图
第一章对联概论一、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门综合性艺术
文史学者程千帆明确说过,“对联是我国文学中一种源远流长、兼有普及提高之长的、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应该在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程千帆:《关于对联》,《闲堂文薮》,《程千帆全集》第七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05页。)联家白启寰曾用一副对联歌之咏之:
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
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此联上联嵌“对”,下联嵌“联”,给对联作了充分赞美和高度评价,可谓用心良苦,“情真意切”,堪称咏联绝唱。
那么,什么是对联呢?从文辞角度说,对联就是联语,是一种强调对仗的文学体裁。但人们通常说的对联则是指实物。从载体和工艺加工手段着眼,一般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将联语用笔墨分别书写在两张大小相同的竖式纸张或绢帛上,经过装潢后供张贴或悬挂的;一种是写成以后再经过镌刻的。宋代以后,对联通常悬挂、张贴或镌刻在厅堂前的柱子上。柱,即楹,故对联亦称楹联。后代的对联,虽然形制不断丰富,但通常还是叫对联或楹联。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门综合性艺术。先,从其基本修辞手段角度说,它将以包括平仄和谐为要求的对偶修辞发挥到了,是一种对偶意义的文学体裁和语言艺术。其次,它是汉字书法的艺术。,它又是常常附加各种民族工艺的艺术。可以说,对联是集诗文、书法、印章、装帧或其他相关工艺为一体的一种综合艺术品。
说对联为中华文化所特有,是说它在世界上是的。汉字文化圈里的一些国家也有,但那是源于中国,因为对联所用的“基本材料”是汉语、汉字。没有汉语、汉字,无论怎么组织文辞、安排文字,都不可能成其为对联。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门综合性艺术。
从应用角度说,对联能在范围内满足各阶层人群日常精神文化上的需求,诸如欢度佳节、庆功祝捷、迁居贺寿、开张结业、婚丧嫁娶……差不多都用得上对联。而一些充满文化雅趣的对联更在士人阶层大行其道:自用可以明志,酬赠可以联谊,吟咏可以抒情,观赏可以广闻,还可以用于布置书房庭院,可以用于美化山水园林。这种集汉字、书法、文学于一身的文化特点,又使它成为中国人特有的“舞文弄墨”的艺术,以至成了“上登天子殿堂,下入百姓草房”的艺术,成了文人墨客醉心、平民百姓喜欢的艺术,成了家家户户、各行各业的艺术。
雅俗共赏是对联的艺术功效,但从根本上说,中国人之所以对对联如此情有独钟,还是在于它独有的民族文化特征及其内在品质,就是它集汉字、文学、书法和装潢于一身,能用极其精微雅致的艺术形式,来展现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二、对联是以“对”而能“联”为基本特征的艺术
对联强调对仗,而且是格律式的对仗,即强调包括文辞内容、词句结构、平仄分布、幅式对称在内的的对仗。从这个角度说,对联就是对仗的艺术。
说到对仗,就遇到一个许多现代人头疼而又不可回避的平仄问题,所以在讲对联基本特征之前先要用一些篇幅谈平仄。
1.平仄说略
平仄是两类不同的声调。古人分汉语的声调为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平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为仄。清代音韵学家江永在《音学辨微》里说:“平声如击钟鼓,仄声如击土、木、石。”(江永:《音学辨微》,《续修四库全书·二五三·经部·小学类》,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4页。)尽管我们对古代平仄的实际音值还不能确定,但是,古人将其分为平仄两类,说明这两类声调在音值上有不同的特点。平仄的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