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以时间为轴,以儒释道艺经典为纲
以儒做人、以释见性、以道明德、以艺修身
经史合参,剖析当下众人之惑
范曾,中国当代盛名的学者、书画家、诗人,他潜心研究国学经典,其诗书画作品是吸收了儒家、释家和道家的精华后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望者。 古稀之年,范曾希望将一生之所学欲与世人分享,以一已之余力弘扬和推广中国文化。
《国学开讲》讲述的是国学,阐发的却是对于现代社会的思索。用古典的思维方式来解释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困惑,用辩证的方法来解答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范曾以朱子这《观书有感》,拉开了《国学开讲》的序幕。由中国文化的源流开场,及至《易经》,再到老庄孔孟,乃至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妙法莲花经》等佛教经典,《国学开讲》展现了范曾心目中的“国学大纲”。
如果世界上有一本书,可以包藏宇宙精神,融汇百家之长,开启智慧,抵达幸福,那么《国学开讲》当之无愧。《国学开讲》贯穿儒、释、道、艺四大门类,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范曾先生对国学和艺术的体悟,以儒做人、以释见性、以道明德、以艺修身。在本书中,他还将指点我们学学的方便法门;在中西文化对比下把握国学精髓,并将国学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国学开讲》收录了近百幅范曾先生珍贵画作,读者不仅可以看到深入浅出的经典解析,还可以领略优美典雅的大师画作。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感受国学、亲近国学。
在众生内心喧哗浮躁的今天,《国学开讲》无疑是亘古不息、不舍昼夜的精神源泉,是传统文明在当下的激荡回响,是范曾先生在不逾矩之年,自由挥洒的一部难得之作。
目录
引子 国学的当下意义
启动生命的源头活水——我们今天学学的价值
三种自由之境
我的自在
中国梦是全世界和而不同之梦
第一讲 国学入门
第一课 学学的方便法门
读经:知其篇目,记其章句
读史:从熟悉的故事开始
学国学,从爱文学开始
国学的经典
国学的方便法门非宗教的方便
第二课 国学的分类方法
任继愈先生论学术的几个源头
庄子的分类方法
儒家和法家没有的界限
认为国学阻碍了中国现代化是一个误会
第三课 国学的本质是至善之学
国学的精髓是解决人的心灵问题
国学的发展和家族传承的关系
中国人的文化包容性
第四课 汉字之美
中国的诗词与文字
中国的文字给人一个无穷极的美奂境界
第二讲 儒家:修齐治平——中国人的尘世修行路
第五课 《易经》:群经之
《易经》的结构和影响
《易经》的要义——阴与阳
太极图
《易经》的实质是本体问题
《易经》的中和智慧
学习《易经》从心开始
《易经》教会我们面对人生困境的态度
《易经》是驾驭人生的智慧
《易经》与现代科技的关系
第六课 孔子:一位伟大的往哲
孔子的生平
孔子的自我进取之路
学习孔子是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回归
孔子讲道是把人格自然化
为己之学强调个体的修为
仁爱就在身边
孔子给的建议
孔子的育人标准
君子与小人
君子的操守
我们今天需要更加重视心灵问题
孝道面面观
国学教育
《孔子大典祭文》
第七课 孟子:提倡仁政的师
孔子与孟子的不同
孟子的性善并不否认人的复杂性
师的天真梦想
孟子的集义养气
孔仁孟义二而一
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
孟子是儒家之集大成者
孟子的仁义礼智之思
孟子谈利、美与心性之乐
孟子思想的精髓
第八课 《大学》:中国人的红尘悟道之路
大学中学小学之辨
止于至善不是停滞不前
明明德——发现本真之德性
义利统一治天下
第九课《中庸》:天道,人道,中和之道
宇宙天道是中和
殊途同归
至诚之境
第三讲 道家:无为而治——回归自然的生命境界
第十课 道家管锥
道教和道家是两回事
道家的非逻辑的玄学感悟
对本体明的讲法
老子与庄子的不同
第十一课 老子:道家的众妙之门
老子像条龙
无中生有:老子的宇宙观
老子的无为是为了无不为
老子从天道悟人道
《道德经》主旨:阴柔地进取
老子哲学观:超越美丑善恶的和谐
柔弱胜刚强与大器晚成
第十二课 庄子:无所待的逍遥神游
天机不可泄露
无为和的心灵自由
中国的文艺之神
洗尽铅华的本真之美
超脱于生死的逍遥
心灵的情态自由
无差别之境界:环中
万物齐一,相互依存
绝圣弃智,顺应自然
自然的存在不待矫饰
无用是的用
庄子思想是东方乌托邦
庄子斥儒
庄子推崇艺术的自然美
庄子的方法论
第四讲 佛家:解脱自在——对治根本烦恼
摘要与插图
国学的本质是至善之学如果一个人不注意自己的修为,会成为一个恶人;如果注意自己的修为,会成为一个善良的人。这个在孔孟的学说里,尤其到了的学说里,有透彻、动人心弦的解释。至善之境也就是天人合一之境,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在中国的哲学里谈至善,没有超过明代的。讲,至善就是一个宇宙的本体,这就是我们每个人要永远守护的、存在于内心的一个良的东西,而这个东西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
国学的精髓是解决人的心灵问题
在有些人看来,国学就像万金油,什么问题都能解决,尤其是有些人把国学研究成了办公室的政治等,这貌似是国学的一种与时俱进,其实只是过度的发挥。
国学里也的确有兵书,也有阴阳家。老子哲学本身也包含了一种辩证的思维,譬如讲: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他看到事物发展到的时候,会朝着相反的方向走,你想叫它向相反的方向走,让它到一个顶点,这在兵学上会有用处。有的人认为,学了国学就什么都会了。中国古代也有这样的人,譬如俞樾,他认为西方的力学、重力学,都是从墨子书上学来的。其实估计当时西方人来不了,学不了这个。不是讲有了国学,就万物皆备于我了,我想,国学要的问题是什么?是解决人的心灵问题,它不会帮助你解决一个具体的技术问题。所以,把它搞成办公室的权术政治,实际上是把它变成了伎俩化。就看你用得妥不妥,如果用得妥,未尝不是一种策略,用得不妥就是阴谋。
有一种观念想当然地认为,我们形而上的儒释道的国学,主宰形而下的西方的科技,造福了人类。如此一来,我们似乎有一种民族自豪感,觉得东方文化优于西方文化。我想无论怎么讲,国学的目的是为了使人类的心灵达到一个至善之境。这也就是我写过的一篇文章《一词圣典:至善》,就是写和笛卡尔。中国十六世纪出现了,他是明代伟大的心学家,他和十七世纪法国的一个大哲学家笛卡尔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笛卡尔是一个数学家和生理学家,他一生勤恳地做着去伪存真的工作,他极的目标,是为了达到自己纯粹的信念。他认为这个纯粹的信念是与生俱来的,仅仅是人们没有发现它。在他的心学体系里,也同样有类似的形而上的论述,他讲我们的至善是与生俱来的东西,正如孟子所讲的,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问题就是你没有发现它,才会走上歧途。一旦你发现它,你会感到,原来我自己本身也是具有的。所以在的眼中,他认为看到满街的人都是圣人,那么满街的人,看到也是圣人。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对内在的善充满自信。而我们学国学的目标,就是要把人们心灵内在的善充分地调动出来。所以,不是中国的东方文化要凌驾于西方的科学技术之上,而是东方文化要发掘东西方,乃至于我们全人类内心的善。这样才不至于让民族自尊心泛滥为狭隘的民族主义。
中国就是个诗的国家,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国人这么爱诗歌,出现这么多的诗人,因此我们想学国学的第一点是,它是诗意的。
第二点,它是为己的。为己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一个人,他如果自己在学习的时候,先就心有旁骛,就想到我学这个就能得到什么,老这样想,这是什么?是为人之学。你在想到别人怎么看你,你想做什么事,这都叫为人,不是为己。我今年七十二岁了,我五十多年来,朝斯夕斯、念兹在兹于中国的学问,可是这里有个条件,我想到为己,而不是想到为人。如果学国学是为了画画能让别人看着更漂亮,就是为人之学了,我学国学是为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