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天津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研究学术丛书”(第一辑)由天津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编写,共5册。丛书的题目分别为:《经典的传播:关羽形象传播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异域描写》、《日本近代文学史》、《日本五山文学与中国文学》和《重读经典:吉檀迦利翻译与接受研究》。该套丛书涉及了比较诗学理论、外国文学、中外比较文学等研究领域,是作者长期的学术积淀,在国内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属研究成果。《经典的传播:关羽形象传播研究》一书为该丛书系第3册,旨在探讨史传、戏曲、小说以及民间传说中关羽形象的传播与接受。同时解读传播群体在塑造关羽形象时的若干传播理念,从而进一步揭示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若干特点,在此基础上解读文学传播的规律。
目录
导论
一、传播学关键概念阐释
二、传播语境与楷模选择
三、古代文化与传播系统
四、关羽形象传播的轨迹
第一章关羽形象与历史传播系统
第一节关羽形象的传播历程
一、关羽叙述的传播频率
二、历史文本的内涵特征
三、历史选择与伦理楷模
第二节叙述群体的选择态度
一、关羽形象与初始口传群体
二、历史文本与初始传播主体
三、历代正史传记与传播主体
第三节受众群体的解读倾向
一、接受渠道与受众结构
二、魏晋唐宋的接受倾向
三、元明清受众的接受倾向
第二章关羽形象与文学传播系统
第一节关羽形象的传播历程
一、戏剧形态关羽形象传播
二、讲唱形态关羽形象传播
三、小说形态关羽形象传播
第二节传播群体与把关理念
一、文学传播群体的特征
二、关羽形象传播群体概说
三、传播群体的把关倾向
第三节接受群体与传播效果
一、接受群体的期待
二、接受群体的效果
经典的传播——关羽形象传播研究目录
第三章关羽形象与民间传说系统
第一节关羽传说的传播历程
一、风物形态关羽传播
二、鬼神形态关羽形象
三、道德佑神关羽形象
四、帝神关羽形象
第二节传播群体与选择倾向
一、文人群体选择倾向
二、宗教群体选择倾向
三、僧侣道士选择倾向
第三节接受群体与解读倾向
一、接受群体的地域特征
二、接受群体的阶层结构
三、接受群体的解读倾向
第四章关羽形象与跨文化传播系统
第一节关羽形象的跨文化传播历程
一、文学形态的关羽形象传播
二、信仰形态的关羽形象传播
第二节海外传播群体选择倾向
一、华裔传播群体的解读
二、海外传播群体的分类
三、跨文化传播的语境
第三节接受群体与解读倾向
一、追述失落的民族神话
二、探寻东方的符号密码
第五章关羽形象与传统文化传承
第一节关羽与《左氏春秋》的传承
一、小说文本的表现特征
二、关羽与《左氏春秋》的民间渊源
三、关羽与《左氏春秋》的历史渊源
四、解释团体的解读倾向
第二节关羽形象与义士文化传承
一、关羽形象的义士特征
二、关羽义士形象的渊源
三、义士特征与三国语境
四、春秋战国义士的传统
第六章关羽形象与江湖文化选择
第一节关羽形象与游侠文化
一、刺客游侠概念的阐释
二、关羽形象的游侠色彩
三、游侠特征的渊源考察
四、关羽与三国游侠语境
第二节关羽形象与帮会文化
一、超越血缘的桃园结义
二、关羽形象与江湖帮会
三、绿林帮会受众的接受
第七章关羽形象与传播回避理念
第一节关羽斩貂蝉与回避理念
一、《三国志演义》中的关羽与貂蝉
二、文人民间两种文本倾向的比较
三、文人士子解读关羽斩貂蝉的态度
第二节历史渊源与文人解读
一、史传文本的真伪考察
二、接受群体的至善解读
第八章关羽性格缺陷与传播修复理念
第一节关羽形象缺陷的表现与修复
一、关羽性格缺陷的历史渊源
二、关羽形象的性格缺陷特点
三、文人士子的接受与修复
第二节关羽“未尽孝”与伦理文化的宽容
一、传统文化语境中的孝道
二、关羽未尽孝的初始形态
三、文人士子的解读与修复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与插图
导论在中国历,贤相林立,战将如云,神、圣不计其数,唯蜀国武将关羽享食千年,独步天下,且远播海外,令人困惑而不得其解。
如从传播视野考察,关羽形象之所以独具魅力,与无数传者、受众以及各类媒介的传播千丝万缕。可以说,是传播群体选择和重塑了关羽形象,是接受群体重新诠释和解读了关羽人格,是层出不穷媒介的传播,才使关羽形象获得难以企及的光环和显赫的地位。
确如淸关庙楹联赞叹的“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关羽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传播、中国信仰传播历程中是难以替代的,也是解释传统文化传播,古代文学传播,信仰传播不可多得的经典案例,甚至可以说是传播才把关羽推向神圣。
就传播群体而言,上自宰相翰林、中间文人士子、下至贩夫走卒、乃至江湖绿林,甚至包括皇帝贵妃都是关羽形象的传播者。社会各个阶层无不厕身于关羽形象和故事的传播之中,如此广泛而强势的传播群体,亘古未有。
就传播区域而言,涵盖九州之域,都市城镇、穷乡僻壤、边陲山寨、佛寺道观、勾栏瓦舍,甚或皇宫殿堂,无不在其范围,古代文学形象无出其右。
就接受群体而言,囊括全体社会成员,百官名臣、文人骚客、士农工商、佛僧道士、妇孺稚童,无不在其受众之列。接受群体无不依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兴趣解读关羽形象,融入自己阶层的理解,进而达到崇拜和愉悦。
同时,受众的解读使关羽形象内涵不断增值,尤其是“解释团体”解释团体:一般情况下是指有系统知识和鉴赏能力的阅读群体,他们的解读不仅具有一般散众不具备的解读修养,而且也具备一般阅读群体所没有的公信度和约束力。也可以认为:在一个时期,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对于现象或文本的说明和解读,甚至具有性的阐释,他们的观点在社会中往往产生广泛的影响,从而左右接受群体,且形成主流意见或舆论。在古代中国士大夫文人往往充当这种角色。这与传播学二级传播理论中的意见相似,即人群中有影响力且消息灵通的人士,他们的话语对周围群体有一定的影响力。的解读,往往成为关羽形象重塑的导向。关羽之所以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的楷模和顶礼膜拜的偶像,与此密切相关。
就传播媒介和渠道而言,关羽传播所涉及的媒介和渠道也是历代战将不可比拟:口语传播、书籍传播、书画传播、陶瓷传播、戏曲说唱传播、讲经传说传播、稗官小说等多种传播媒介,而《三国志演义》则是经典的传播载体。
就传播系统而言,涉及官方传播系统、文人传播系统、民间传播系统以及边缘化的绿林传播系统等,涵盖系统之多,在古代文化传播系统中也是凤毛麟角。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多系统形成统一的立体传播,并构成合力推动关羽形象的传播。
经典的传播——关羽形象传播研究导论
就其传播功能而言,关羽形象和故事的传播起到了移情娱乐、伦理教化、协调人际以及传承数千年文化的作用,成为稳定传统社会和凝聚海外游子的文化符号。当我们看到千百年来举国上下,全民狂热崇拜的景象,看到一个有数千年文明的民族被理想的化身激荡着的时候,我们确信这是事实,这实在是世界传播一大奇迹,也是传播的经典。
一、传播学关键概念阐释
关羽形象传播与接受的研究,涉及若干关键概念,简述如下:
传播,从传者将内容经媒介传到受者并产生效果,构成了完整的信息传播系统。其中本的传播要素,即文本创作者、文本、媒介、受众与效果以及反溃
在传播描述这一传播系统的是美国传播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