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系列教材针对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教学而编写,具有以下三项鲜明: 1.全面覆盖本科阶段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具整体性。2.参编院校和作者众多。本系列中每个选题都由主编邀请十所左右院校的教师参编,而且不同选题邀请的作者和院校尽量不会重合,这样就限度地保证了丛书参编作者和院校覆盖面,对教材的后期使用和推广有利。根据前期与主编联络情况,每册书的年使用量在3500—5000册之间,包括本科、自考和函授等层次,以及考研用书。使用年限保证在五年以上。年使用数量和使用年限在出版合同中体现。3.在丛书整体编撰体例上,与目前市场上的同类型丛书均有明确区分,即注重学生课堂讨论和课外延伸阅读的引导性,不是纯粹的课堂理论讲授,降低了课程学习的难度,而代之以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改革。考虑到师范院校学生的就业实际,注重帮助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提高自身作为教师的授课能力的提高。本书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现当代文学”而编写的教材。
目录
上编 中国现代文学(1917-1949)
第一章 本时期文学概要
第一节 时代和文学的变化
第二节 五四时期的文学
第三节 三十年代的文学
第四节 四十年代的文学
第二章 本时期小说
第一节 鲁迅
第二节 茅盾巴金
第三节 老舍沈从文
第四节 赵树理张恨水
第五节 郁达夫钱锺书张爱玲
第三章 本时期诗歌
第一节 郭沫若
第二节 徐志摩戴望舒
第三节 艾青穆旦
第四章 本时期散文
第一节 鲁迅周作人
第二节 朱自清冰心郁达夫
第三节 何其芳丰子恺李广田
第四节 林语堂梁实秋
第五章 本时期戏剧文学
第一节 田汉丁西林
第二节 曹禺
下编 中国当代文学(1949-2000)
第一章 本时期文学概要
第一节 时代变化与文学阶段
第二节 各阶段文学的特征
第三节 各类创作的成就及其特点
第二章 本时期小说
第一节 “革命历史小说”
第二节 “农村小说”
第三节 “先锋小说”与“新写实小说”
第四节 “新历史小说”
第五节 “新武侠小说”
第三章 本时期诗歌
第一节 “政治抒情诗”
第二节 台湾“现代诗”
第三节 “朦胧诗”
第四节 “新生代诗歌”
第四章 本时期散文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三家
第二节 “文化散文”
第五章 本时期戏剧文学
第一节 《茶馆》
第二节 “革命样板戏”
第三节 “探索剧”
后记
摘要与插图
一、表达青春期对爱情的期待和失望。青春期的何其芳对爱情充满渴望和向往,他期待并寻找“第一颗亮着纯洁的爱情的朝露”(《黄昏》);他在秋海棠婆娑的枝叶间寻找神秘而甜美的爱情故事,深情怀念美丽的少女铃铃(《墓》);他为爱情唱赞歌:“假若没有美丽的少女,世界上是多么寂寞呵”(《扇上的烟云》);然而,在现实中,美好的爱情总是被残酷的现实所粉碎,何其芳更多地感受到的是爱情的不幸、失望和幻灭。“爱情,这响着温柔的,幸福的声音的,在现实里并非美好。对于一个小小的幻想家,它更几乎是一阵猛烈的摇撼,一阵打击。我象一只受伤的兽,哭泣着而且带着愤怒,因为我想不出它有什么意义”;“梦自然是要破灭的,正如人自然要死一样”(《致吴天埠信六封》)。
二、真实表现抒情主人公的内在心灵世界,抒写孤独、苦闷、忧郁、焦虑和颓废的人生体验。在作者的笔下,“早秋的蟋蟀”是孤独的,马蹄声也是“孤独又忧郁的自远而近”,《墓》中的铃铃是在“寂寞的快乐里长大的”,而“雪麟的影子”也是“孤独的”,《秋海棠》中思妇是孤独的,《哀歌》中姑姑们是孤独的,《黄昏》中流浪者是孤独的……孤独体验无处不在,充满了整个《画梦录》的艺术世界。在《独语》中,作者细腻描写了这种孤独感:“设想独步在荒凉的夜街上,一种枯寂的声响固执的追随着你,如黄昏的灯光下的黑色影子,你不知该对它珍爱,抑是不能忍耐了:那是你脚步的独语”,“每一个灵魂是一个世界,没有窗户。而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画梦录》中,“秋”、“夜”、“梦”、“暮”、“墓”“等意象大量出现。《墓》连用”秋“、”梦“、”暮“等词汇,形成了一种凄婉迷惘的苦梦情调。作品以秋伊始,亦以秋终结,”晚秋的薄暮,田亩里的稻禾早已割下,枯黄的割茎在青天下说着荒凉。草虫的鸣声,野蜂的翅声都已无闻,原野被寂寥笼罩着,夕阳如一枝残忍的笔在溪边描出雪麟的影子,孤独的,瘦长的“。情感的氛围已从篇的”清冷“变为”荒凉“、”寂寥“乃至”残忍“。《画梦录》表现出对传统”悲秋“母题的新的颖悟。在中国传统诗词中,秋代表着自然界由生机勃勃向凋敝萧条的衍化,由热烈温暖向寂寥寒冷的骤变,故”秋“常与死亡、孤独、悲哀、忧郁、迷茫等情绪联系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