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上卷),是作者央视红学系列讲座的纸质结集,也是作者多年研读《红楼梦》的心血结晶。其内容涉及《红楼梦》概况总说、曹雪芹家世与历史背景、各种探佚线索与分析等,并从“金陵十二钗”中的秦可卿着手,详细考证了贾宝玉人格之谜、黛钗结局之谜、王熙凤巧姐命运之谜、妙玉入正册与排序之谜、贾元春死亡之谜等等,一一解读他们的命运轨迹,由此提出诸多认知《红楼梦》的新的内涵。
目录
说在前头
第一讲 追寻((红学》谜踪(上)
第二讲 追寻((红学》谜踪(下)
第三讲 贾府婚配之谜
第四讲 秦可卿抱养之谜
第五讲 秦可卿生存之谜
第六讲 秦可卿出身之谜
第七讲 帐殿夜警之谜
第八讲 曹家浮沉之谜
第九讲 日月双悬之谜
第十讲 蒋玉菡之谜
第十一讲 北静王之谜
第十二讲 秦可卿原型大揭秘(上)
第十三讲 秦可卿原型大揭秘(下)
第十四讲 秦可卿被告发之谜(上)
第十五讲 秦可卿被告发之谜(下)
第十六讲 贾元春原型之谜
第十七讲 贾元春判词之谜
第十八讲 贾元春死亡之谜
摘要与插图
刘心武揭秘《 红楼梦 》(一)第一讲
追寻《 红学 》谜踪( 上 )
在晚清,有一个人叫朱昌鼎,是一个书生,他有一天在屋子里坐着看书,来了一个朋友。这朋友一看他在那儿看书呢,一副钻研学问的样子,就问他说:“老兄,你钻研什么学问呢?你是不是在钻研经学呀?”过去人们把所有的图书分成经、史、子、集几个部分,经书是圣的,圣贤书,孔夫子的书、孟夫子的书,四书五经都是经书,研究经学被认为是圣的,所以一般人看一个书生在那儿看书、钻研,就觉得一定是在研究经学。
朱昌鼎这个人挺有意思,他一听这么问,就回答说,对了,我就是在研究经学,不过我研究的这个经学跟你们研究的那个经学有点不一样,哪点不一样呢?我这个经学是去掉了一横三个折的,也就是三个弯的那个经。那个朋友一想,他研究的经学怎么这么古怪啊?大家知道,过去的繁体字的“经”字,它的左边是一个绞丝,它的右边上面就是一个横,然后三个弯或者叫三个折,底下一个“工”字,这个繁体字的“经”字,去掉了上面的一横,三个弯,右边不就剩一个“工”字了吗?一个绞丝、一个工字,这个字是什么字呢?是“红”字。哦,这朋友说了,闹了半天,你研究的是“红学”啊?这虽然是一番笑谈,但也就说明,在那个时候,《
红楼梦 》就已经深入人心,已经有这样的文人雅士,把阅读《 红楼梦 》、钻研 《 红楼梦
》当成一件正经事,而且当成一件和钻研其他的经书一样神圣的好事。这就充分说明,研究《 红楼梦
》,在很早的时候就形成一种特殊的学问了。
清嘉庆年间,有位叫得硕亭的,写了《 草珠一串 》,又名《 京都竹枝词 》,其中一里面有两句:“闲谈不说《 红楼梦
》,读尽诗书也枉然。”可见很早的时候,谈论《 红楼梦 》就已是一种社会时尚了。
学秋氏,估计和得硕亭一样,是一位满族人士,学秋氏很可能是一个艺名、笔名,在学秋氏的《 续都门竹枝词
》里面,我们又发现了有趣的一个《 竹枝词 》,现在我把这四句都念出来,你听听,你琢磨琢磨,很有味道——它这么说的:“《 红楼梦
》已续,条幅齐纨画蔓延,试看热车窗子上,湘云犹是醉憨眠。”它传达了很多信息,“《 红楼梦
》已续”,就说明在那个时候,人们已经懂得他们所看到的活字版印的《 红楼梦
》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原来一个人写的,不;另一部分是别的人续的,是把它续的,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在嘉庆的时候,那些人可能还不太清楚《
红楼梦 》到底原作者是谁,续书者是谁。但是他们已经很清楚、很明白,一百二十回《 红楼梦
》不是一个人从头写到尾的,是从不发展到续的一本书,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 红楼梦
》流传以后,不仅以文字的形式流传,也很快转换为其他的艺术形式,比如说图画。这个《 竹枝词 》第二句就告诉我们,《 红楼梦
》已经不光是大家读文字了。“条幅齐纨画蔓延”,条幅就是家里边挂的条幅,就是一些比如四扇屏的那种画,画的都是《 红楼梦
》了,齐纨就是过去夏天扇的扇子,扇子有很多种了,除了折扇以外,有一种扇叫纨扇,就是用丝绸绷在框子上,上面好来画画的,一边扇的时候一边可以欣赏这个画。就在这个时候,《
红楼梦 》的图画已经深入到民间了,在家里面挂的条幅上可以看到,在人们扇的扇子上能看见,你想《 红楼梦
》的影响多大啊!更有趣的是,他说,“试看热车窗子上,湘云犹是醉憨眠。”清朝的车是什么车,大家都很清楚,一般市民坐的车都是骡车,骡车是一个骡子驾着一个辕,后面它有一个车厢,就跟轿子的那个轿厢类似,但是可能上面是拱形的,是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