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这出戏(喇荣五明佛学院上师,当今力的精神导师之一)

价格 38.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4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图书资料维护组

VIP   VIP会员第2年
资料通过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生命这出戏》是一本让你重新提炼生命价值的伟大著作。人生没有假设,当下即是全部。在基本的衣食住行得到保障之后,只有拥有一颗受过训练的心,才能得到安乐。生命这出戏,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因而要珍惜与他人、与其他生命之间的种种缘起。而我们要如何演好自己的戏,又不妨碍他人演戏? 在《生命这出戏》中涉及众多人生问题和生活中寻常事物,希阿荣博上师开阔又致密地引导我们每个人如何锤炼一颗心去离苦得乐,随缘自在,发现自由。 我们将由这股潜移默化的力量指引,挣开痛苦与欲望的去发现内心的善良与慈悲,我们也将变得惜缘、坚定、平静和富有智慧,从容把握和过好当下的人生。

目录

序言/6 第一章生命这出戏 1.同样的因缘无法重现/14 2.一颗受过训练的心,才更容易感受到安乐/15 3.苦,源自烦恼和业/17 4.世间万物万象,皆相依相待而存在/21 5.缘起,在更深刻的层面上是指万法以妄心而起现/27 6.空性见与持戒/31 7.修行,是改变态度和行为/36 8.慈悲,是安乐之源,也是智慧所在/39 第二章生命的平等 1.平等:众生平等,才是真正的平等/48 2.戒杀:人不是非要靠杀害其他众生才能活下去/52 3.放生:哪怕只能救护一个生命,也是有意义的/58 4.普贤:尽己所能去帮助一切众生/72 第三章生命的依怙 1.皈依的基础: 只要对三宝有信心就可以皈依/83 2.皈依的对境:迷时师度,悟了自度/86 3.皈依的发心:自利利他/89 4.皈依的方式:誓言与修行/91 5.皈依佛宝:圆满的智慧、慈悲的力量/100 6.皈依法宝:三藏与三学/104 7.皈依僧宝:皈依僧团, 不是单独皈依某个僧人/112 第四章同生极乐国 1.有世界名曰极乐/120 2.明观福田:念佛念净土/122 3.积资净障:积累资粮、清净业障/126 4.发菩提心:上求佛果、下化众生/150 5.发清净愿:愿生彼国、花开见佛/155 6.唯除五逆、诽谤正法/162 7.有信有愿/168 8.显密共同的法门/172 第五章生命可以改写 1.业的相续:轮回由业而生/182 2.如意宝珠:金刚萨卅修法中较为简略的一种/187 3.皈依和发心:外依止力与内依止力/190 4.观想和祈祷:如何观想金刚萨卅圣尊?/192 5.行动对治:我们不能同时既向左又向右/200 6.回向:使善根永不枯竭/203 7.百字明:一切善逝的智慧精华/204 第六章微言博义——堪布个人微博选编 1.只要内心还有贪嗔痴,苦就无所不在/212 2.当内心没有太多烦恼/213 3.失去亲人不是你的错/214 4.无常不是消极的/215 5.因为执着,失去显得格外痛苦/217 6.与其为结果大喜大悲,不如在前谨慎用心地取舍善恶/220 7.都是父母百般疼爱养大的孩子/222 8.对人对事对生活都要有耐心/225 9.把养家糊口的工作也看成是自己积累福德的途径/228 10.遇到的每个人都可以是你的一亩田:慈悲心的力量/229 11.施者比受者有福/231 12.莫把全副身心都用在经营生计上了/233 13.守住内心的善良/235 14.我们没有辜负这一场母子的缘分/237 15.应该像对待现在的母亲一样对待众生/238 16.每个人都或远或近是另一个人生命的一部分/240 17.把学佛看成是向健康生活方式的转变/243 18.每一朵花都包含着整个春天/244 19.逢苦不忧/246 20.“搔痒令人快乐,摆脱瘙痒更快乐; 满足欲求令人快乐, 摆脱欲求更快乐。”/247 21.佛门有教无类,有求必应/249 22.学佛是要真做工夫的/252 23.逐渐发现自由的真正含义/253

摘要与插图

每一朵花都包含着整个春天 佛陀不鼓励大家盲目相信他说的话,而是要通过思考和实践去验证。要把佛陀的教言、世间约定俗成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以及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去了解人,了解现象。佛教鼓励的怀疑精神是一种求知精神,而不是出于偏见和情绪,断言什么都不可信。其实,什么都不信并不代表客观、清醒。 譬如天空,有无云遮眼,它都在那里。自性亦如是,你见与不见,它都在那里。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自性不动,见有迟疾。这个见是证悟,不仅仅是在智力层面上理解。初学佛者或不学佛者不要略知一二,就侈谈无作无修,以为随心所欲、放任自流才是明的学佛。自性的确不是修来的,但见性也不由放任而来。 春暖花开,每一朵花里都包含着整个春天。当你真正感受到这一点,近看一朵小花,感受到整个春天,你会有所体会,大是如何在小里,无形无穷是如何在有形当下,境物是如何在心里的。 目空一切不等于见到空性。清净的心,远离贪嗔痴慢疑,比较容易看到世界的真相。 逢苦不忧 曾有人说,总有做不完的工作、家事,每天还要和孩子斗智斗勇。很想修,总苦于时间不够用。 在家人要工作,要照顾家庭,的确没有太多的修行时间,所以更应该珍惜,每天再忙,也要安排一定的时间修行,尽量争取多的时间修行。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随时随地修习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智慧。比如在工作中和同事发生冲突,你可以修忍辱、修慈悲心;如果你的孩子把家里搞得一团糟,你可以修空性,告诉自己眼前的一切都如梦如幻;照顾父母,引导父母学佛,这是报答父母恩德,也能为自己积累福报资粮;戒杀茹素,护生放生,这些不需要占用很多时间,却是殊胜的法门。 不要动摇自己修行的决心,也不要扰乱他人的心。继续你自己的闻思修行,让周围的人通过你的身心变化逐渐对佛法生起信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朋友们讲讲佛法的道理。凡事都有因缘,度化众生也需要观察众生的根基和因缘。作为初学者,要的就是自己静下来精进修行。 经云:逢苦不忧。修行者对因果和缘起有着坚定的信解,面对生活的不幸和苦难,能化解的便积极去化解,须承受的则甘心承受。以忏前戒后的心行,怀着隐忍和慈悲,去了结往昔恶性的因果,引生良性的因果。所谓旷达就是视野宽广,了达事物在广阔的时空跨度里发展变化的情况和规律,从而随缘因势,因势利导。 “搔痒令人快乐,摆脱瘙痒更快乐;满足欲求令人快乐,摆脱欲求更 快乐。” 作为初学者,不要等到心安静下来再去念佛,那样的话,你很难有机会开始念佛。相反,你应该通过念佛使心安静下来。心越乱的时候越要果断地提起佛号,把散乱的心往回收。念佛时发现自己杂念纷飞,是因为此时你的心比平时安静,才会察觉到念头杂乱。不用去管杂念,坚持念佛,久之会有成效。持咒亦然。 刚开始学佛修行的人往往以为凡事都有窍门,总想找个机巧的法子,其实的机巧就是坚持,串习。一件事,做十遍不成功,就做一百遍一千遍。反复坚持做下去,熟能生巧。哪怕每天只做半小时的功课,坚持几年做下来,你看你的心胸气度怎么变。 修行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你不能期望一蹴而就。多么重大的变化也都是从当下、小小的改变开始的。学佛要有耐心,尤其是初学者,不要把期望值定得太高,那样很容易失望,退失道心;也不要急于求成,那样会很危险,而且难有实质的效果。 愤世和媚俗都容易得到支持认可,既不随波逐流也不愤世嫉俗,则需要勇气面对孤独,并且当别人把你的谦卑看作庸碌,宽容看作愚蠢,正念看作乖僻时,你仍然谦卑而专注地做事、学习,尽心帮助所有来到你面前需要帮助的众生,时刻不忘修行,仿佛没有修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