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身在此刻,心不能定,皆为想要得太多。物质的丰裕并不能带来身心的安顿,需要向内在去寻找。本书是济群法师随笔集,作者立足于当下,讲生命轮回,讲日常生活,通过寻常人生的悲欢喜乐来阐释禅机妙义,知道人们理解生命真相。如一盏明灯,点亮蒙尘的心灵,踏实淡定活在此时此刻。
目录
佛缘
佛法是佛陀亲证的究竟真理,
依法修行,就能帮助我们开发生命本具的无量智慧。
学佛和不学佛有什么差别
从富二代说福报
尊重而惜缘——健康父子关系法则
佛学热是一时潮流,还是会成为常态
企业家为什么热衷于学佛
也看小资学佛者
现世乐和现实利益有什么区别
僧人为什么要做无产者
香火鼎盛之下,还该做些什么
弘法现代化的使命
出家人不孝吗
自制力是你的抗体
一笔漏算的账
茶和禅的滋味
一种叫做“幸福”的不稳定感觉
何为功德
君子之交淡如水
不患得患失生
什么是参话头
走自己的路,让天下雨去吧
你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吗
童真入道是成为僧人的起点吗
缘无所谓善恶
抉择
如实、客观地看待人生。
只有这样,才能从容面对一切变化。
乐观、悲观和中观
生死关头,何去何从
住还是无住,这是个问题
做啥
你的念头听话吗
精进也要中道
睁眼或闭眼,看破或逃避
心即是佛,何必再学?
信佛,还是和菩萨做生意
信不信
做个好人够了吗
这杯酒,给你带来了什么
究竟谁是菩萨
不计较的技巧
怎样和众生结缘
正信不迷妄
佛法与科学——兼容还是对立
佛典是神话吗
出离
以佛法智慧审视人生,透彻世间,
才能培养超然的心态。
弘法也能洋为中用吗
一心出离,才能所向
我看,看我
佛法与心理治疗
入世而不媚俗
怎样发愿才如法
佛教需要简化吗
宗教是改善社会人心的一剂良药吗
自了还是利他
谁有资格弘法
看清这些纠结
关于说法的一些说法
树欲静,须风止
信佛和个性解放矛盾吗
终点和起点都是什么点
忘了它,其实没那么难
这样,那样,矛盾了吗
信仰必须是无条件的吗
杀不杀和算不算杀
究竟是什么心
安心
当我们从烦恼和困惑中解脱之后,
就不会再被所转。
诱惑、被诱惑及其他
被欺骗的应对
看似无情却多情
为什么会发生不该发生的事
它们轮回到哪儿了
迷信的解药
你有安全感吗
引导而非融合
鱼和熊掌可以兼得吗
要不要福报
佛教需要青年,青年需要佛法
红尘中的清净一日
关爱而不纠结,慈悲而不黏着
慈善不是强迫捐款
给三种初学的书目
得失和患得患失
照顾身,安顿心
也努力,也随缘
信佛是失意后的退路吗
禅修是自我催眠吗
摘要与插图
学佛和不学佛有什么差别学佛与不学佛到底有什么差别?
学佛和不学佛,本身就是差别。
或许有人会说,不学佛一样可以生存,一样可以通过劳动改善物质生活,通过娱乐改善精神生活。此外,我们还可以信仰其他宗教,为什么要选择学佛呢?关于佛法,有很多定义。有的说佛教是文化,有的说佛教是哲学,有的说佛教是宗教。其实,这些定义都不是很完整。如果用一句要的话来定义佛法,我认为,佛法是究竟解决人生痛苦的方法。
也有人会说,解决痛苦的方法很多:无聊了,看看电视是解决方法;痛苦了,喝喝酒也是解决方法。但这些方法只能使痛苦得到暂时转移。看完电视如何呢?一样还是无聊。酒醒之后如何呢?依然还是烦恼,甚至可能更烦恼,所谓“借酒消愁愁更愁”。
也有人会说,改善生活条件是解决痛苦的方法。如果那样的话,古代帝王就不应有烦恼,因为他们集世间财富和权力于一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么幸福是否就和这一切成正比呢?未必。帝王有帝王的烦恼,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可能比普通人有更多的烦恼。由此可见,改善生活环境并不足以究竟解决人生痛苦。
也有人会说,我们还可以去信仰其他宗教,通过对神的祈求,通过外在拯救拔除人生痛苦。但我们要知道,解铃还需系铃人。
烦恼不是外来的,而是源于自身无始以来的贪嗔习气,源于往昔造作的无量恶业。只有铲除这些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心困惑,灭除苦果之因。没有烦恼的话,走到哪里都安然自在。学佛和不学佛的根本区别,就在这里。
现世乐和现实利益有什么区别
法师提到“现世乐”和大家所关心的现实利益有什么区别呢?
相信大多数人对于“树立正确人生观念”一说都耳熟能详,但真正能够付诸实践的并不多,因为世俗生活有一整套按部就班的程序,其中,现实利益又是人们选择人生道路时的重要参照。我想,民众对佛教的淡漠,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学佛能够给现实人生带来利益。
佛法所提倡的现世乐,从世间的层面来说就是“种善因,得乐果”,通过正确的人生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获得人生幸福。在佛教的五戒十善中,还涉及到自他双方的关系,也就是通过持戒修善建立自他和乐的人生。
需要明确的是,从佛教的观点来看,现世乐和来世乐又是统一的。佛教所说的出世间的快乐,是依戒定慧修行获得,其内涵是开智慧、断烦恼、证真理,并成就解脱。与大多数人为追求一己私欲,由欲望满足而获得快乐的途径是不同的。
因为满足私欲之后所得的快乐,可能是建立在合理的行为规范上,也可能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其实质也往往局限于现实的当下,不能给未来人生带来什么利益,甚至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过患。
因此,现世乐应以来世乐为参照,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我们在现实的当下法喜充满,同时给人生带来无尽利益。
如果说人生佛教定位于现实人生,固然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同,但是否会和佛教的出世精神有所违背?或者说,在大力弘扬人生佛教的今天,传统的宗派佛教多少已显得有些过时?
人生佛教虽定位于现实人生,但和常人的理解还是有出入的。入世只是其中的一个层面,它的内涵远不止于此。
太虚大师有偈说得好:“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在这偈中包含着三层内容,先,人生佛教是以解决现实人生的一切问题为依归;其次,说明了做人与成佛的关系,我们应以佛陀为榜样,克服自身的众多缺点,达到人格的圆满和完善;第三,佛是由人修成的,因而,人生佛教涵盖了由人到佛的整个修行过程。
从



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