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识答问(插图本)

价格 26.8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2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图书资料维护组

VIP   VIP会员第2年
资料通过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佛教大护法赵朴初“小题大做”成就的佛学经典,国内印行迄今已达数十万册,被译成日文、英文、韩文等多国文字,海内外。学习佛教知识的俗读本,了解佛教文化的选入门书。  赵朴初是的诗人和书法家,一生著有大量的诗、词、曲作品,但同时他也是佛教大护法、享誉海内外的佛学大师。作者写这本书只是为人们了解佛教知识提供方便,关非想写一本佛学专著。但就是这样一本小书,却证明了作者是一位佛学大家。本书自1988年初版以来,在国内已印行数十万册,并拥有日文、英文、韩文等多个版本。《佛教常识答问》早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佛学经典著作。  正如赵朴初本人所说,这是本“小题大做”而成的书。在书中,作者将佛教的深刻学说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加以阐释,深入浅出,是初通佛学和佛教文化者的入门书。此外,书中还加载有140余幅精美插图,与文字部分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值得用心体悟,珍藏。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佛陀和佛教的创立
第二章 佛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经籍
第三章 僧伽和佛的弟子
第四章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灭和复兴
第五章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演
(一)佛教的传入和经典的翻译
(二)佛教各宗派的兴起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佛教
(四)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五)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

后记

摘要与插图

十二缘起归纳起来仍不外乎上面所说的惑、业、苦的关系。无明、行是
  过去无始以来的惑和业,招致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的苦果;爱、取
  、有是现在的惑和业,招致未来的生、老死的苦果。这些都是“有漏皆苦”
  一句所包括的内容,也就是四谛中苦谛和集谛的内容。
  
  ◆问:现在请解释一下“涅粱寂静”的意义。
  ◇答:“涅粱寂静”和“有漏皆苦”相反,涅粱是无漏,是苦果因的消灭,
  也就是十二缘起法的止灭。十二缘起是根据“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的
  道理。十二缘起法的止灭则是根据“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的道理。老
  死忧悲苦恼,既是由于生缘,消灭生缘则生死忧悲苦恼灭;消灭爱、取、有
  缘,则生死苦灭。这样推上去直到,消灭无明缘则苦果之因“行”灭。
  无明灭、行灭、识灭,乃至生老死灭,就是涅粱。更明确地来说:凡是属于
  不清净的污染的缘尽灭,无明转成为不污染的清净智慧,一切法上为清净智
  慧所照见的实相谛理,这就是涅粱,也叫做“现法涅粱”。涅粱(Nibbana)
  的意义是圆寂,就是说:智慧福德圆满成就的,永恒寂静的乐的境界(
  图35)。佛教认为这种境界“惟圣者所知”,不能以经验上有、无、来、去
  等概念来测度,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我前面说过可以把涅粱解释为逝世
  ,其实释迦牟尼三十岁的时候,便已经证得涅粱而成佛,不过当时他的肉体
  还是过去惑、业之果的剩余,所以称为“有余涅粱”。直到他八十岁逝世,
  方是入“无余涅粱”。
  
  ◆问:如何能达到涅粱的境界呢?
  ◇答:上面所说关于涅粱的道理属于灭谛,现在你提出的如何达到涅粱的境
  界的问题属于道谛。道谛以涅粱为目的,以生死根本的烦恼为消灭对象,以
  戒(sila)、定(samadhi)、慧(Prajna)三学为方法。(1)戒,是防止身口意三
  业的过失,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三级。五戒(Pancasila)是不杀、不偷盗
  、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类(图36)。这是出家在家弟子共持的戒;十戒是
  沙弥(Sramanera)持的戒(出家男子受十戒的叫做沙弥,一般是不满二十岁的
  人,满二十岁才能受具足戒为比丘);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持的戒。当初
  僧伽成立时,没有约制团体的一定规律。
  P056-057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