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全彩五百罗汉之谜》由云一编著,以罗汉为开端,从介绍罗汉起源一直到佛教的宗派传承,洋洋洒洒间。带出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八百罗汉的相应解释,具化为佛陀、菩萨、僧信、与佛结缘的人物和形形色色的佛教人物。
作者通过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和一个个佛教典故来深入浅出地诠释深奥佛法的传布、佛教宗派的发展与传承。本书对大量的资料进行了筛选,精心构建了一座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跨越的通向佛法之桥。
《全彩五百罗汉之谜》分为罗汉入门、佛陀与菩萨、佛法的传布、佛教宗派传承、佛教人物五个章节,以此框架,用流畅生动的语言系统地介绍了有关罗汉、有关佛教的基础知识,为读者展示了一幅佛教知识的图景,适合于想要了解佛教的初学者,也能使的佛教学者受到启发,从中有所体悟。
目录
第一章 罗汉入门
第一节 罗汉概述
01. 罗汉的含义
02. 罗汉概念的演变
03. 罗汉造像的出现
04. 罗汉造像成为主角
05. 十六罗汉
06. 十八罗汉
07. 五百罗汉
08. 数罗汉
第二节 十六罗汉
01. 宾度罗跋哕惰闭
02. 迦诺迦伐蹉
03. 迦诺迦跋厘惰闭
04. 苏频陀
05. 诺距罗
06. 跋陀罗
07. 迦哩迦
08. 伐闭罗弗多罗
09. 戍博迦
10. 半托迦
11. 罗喉罗
12. 那伽犀那
13. 因揭陀
14. 伐那婆斯
15. 阿氏多
16. 注茶半托迦
第三节 五百罗汉
01. 五百罗汉的来历
02. 五百罗汉的名号
03. 五百罗汉之001—050
04. 五百罗汉之051—100
05. 五百罗汉之101—150
06. 五百罗汉之151—200
07. 五百罗汉之201—250
08. 五百罗汉之251—300
09. 五百罗汉之301—350
10. 五百罗汉之351—400
11. 五百罗汉之401—450
12. 五百罗汉之451—500
13. 五百罗汉的构成
第四节 佛教中的僧
01. 从罗汉到僧人
02. 僧的意义
03. 僧团的成立
04. 七类信徒
05. 戒法于僧团的作用
06. 在家信徒的生活规范
07. 沙弥生活的规范
08. 比丘生活的规范
09. 比丘尼教团
10. 六和敬
11. 声闻僧与菩萨僧
第二章 佛陀与菩萨
第一节 佛陀的一生
01. 诞生与出家
02. 参访明师
03. 六年苦行
04. 降魔成道
05. 初转
06. 一千二百五十常随众
07. 广教化
08. 佛陀教化弟子的方法
09. 遗教与涅槃
10. 八王分舍利
第二节 佛教的转轮圣王
01. 转轮圣王与佛教
02. 分让国土的频婆娑罗王
03. 造像供养的优填王
04. 忏悔得救的阿阇世王
05. 护法求法的波斯匿王
06. 分灯世界的阿育王
07. 博学善辩的弥兰陀王
08. 重视佛教艺术的迦腻色迦王
第三节 佛陀十大弟子
01. 智慧第一的舍利弗
02. 神通第一的目犍连
03. 头陀第一的大迦叶
04. 多闻第一的阿难
05. 说法第一的富楼那
06. 解空第一的须菩提
07. 天眼第一的阿那律
08. 持律第一的优婆离
09. 论议第一的迦旃延
10. 密行第一的罗喉罗
第四节 僧信的典范
01. 垂范后世的僧信
02. 传教锡兰的摩哂陀
03. 参学好问的善财童子
04. 在家典范维摩诘居士
05. 比丘尼大爱道
06. 第一神尼莲华色女
07. 转迷为悟的摩登伽女
08. 末利皇后
09. 讲说大乘的胜矍
第五节 大乘佛教的菩萨
01. 大乘菩萨的代表
02. 文学家马鸣菩萨
03. 冲观祖师龙树菩萨
04. 为教殉身的提婆菩萨
05. 瑜伽始祖弥勒菩萨
06. 阐扬唯识的无着与世亲
第三章 佛法的传布
第一节 佛陀弘法的道场
01. 弘法道场的作用
02. 第一座弘法道场——竹林精舍
03. 初转的鹿野苑精舍
04. 胜会犹在的灵鹫山
05. 庄严广大的祗园精舍
06. 毗舍怯捐衣建鹿母讲堂
07. 宣说遗诫的重阁讲堂
第二节 佛教经典的构成
01. 佛法的意义
02. 佛法的内容
03. 三藏十二部
04. 经藏
摘要与插图
01. 罗汉的含义罗汉的观念起始于印度,但对罗汉的信仰则形成于中国。罗汉信仰的兴起与确立,在很多佛典中都有记载,但总的来说,还有赖于中国罗汉造像艺术的渲染与推动。因此,可以说罗汉信仰与罗汉造像作为一种宗教观念与物质形态并存的文化现象,是中国化的产物。
罗汉又称阿罗汉,意译作“杀贼”、“应供”、“不生”等。“杀贼”
即杀一切烦恼之贼;“应供”则谓到达阿罗汉果位,已然断灭一切能导致生死流转的“有漏”法,身心清净,应受人天供养;“不生”即是说阿罗汉已进入永恒不变的涅槃,不复生死轮回。
罗汉,是小乘佛教修行所获得的果位。小乘佛学认为修到罗汉境界,就已经断尽三界烦恼,灭除见、修二惑,永远解脱轮回。因此,阿罗汉果位,又可称为“无极果”或“无学果”,表示已到达极点,所学已尽,再无可学之处。但在大乘佛教中,罗汉远非果位。至高无上的当然是佛,其次是菩萨,然后才是罗汉。在大乘佛教中,罗汉的职能是常住世间不入涅槃并护法弘法。
据说,一位小乘佛教徒修行,可能达到高低不同的四种成就。每一种成就叫一个“果位”,有点类似于现代的学位。这四种果位是:初果,名为“
预流果”(音译须陀洹),获得了初果,在轮回转生时就不会堕入“恶趣”(
指变成畜生、恶鬼等);二果,名为“一来果”(音译斯陀含),得到此果,轮回时就只转生一次;三果,名为“不还果”(音译阿那合),得到此果,就不再回到“欲界”受生而能超生天界;四果,是“阿罗汉果”,受了此果,表示诸漏已尽,万行圆成,所做已做,应办已办,永远不会再投胎转世而遭受“生死轮回”之苦。得此果位的人,就称为“阿罗汉”,简称“罗汉”。
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证得罗汉果呢?传说古代印度次大陆的弥兰王曾经问过那位在佛经中的那先比丘,是不是在家居士也有可能成为阿罗汉,答案是肯定的。但是那先比丘告诉他,须具备一个条件——居士成为阿罗汉那一天,如果不当天出家,就有死去的危险。因此,成阿罗汉果的全是和尚。
佛教经典,是早期佛典中,提到过许多罗汉,释迦佛的十大弟子,即摩诃迦叶、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富楼那、迦旃延、阿那律、优婆离、阿难、罗喉罗都是修得阿罗汉果位的圣者。而中国佛教艺术作品中流传广泛的却是大乘佛教中其职能经过改造的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以及五百罗汉等。
02. 罗汉概念的演变
罗汉概念的由来,见于汉末支谦所译的《太子瑞应本起经》:“一心之道谓之罗汉。罗汉者,真人也,声色不能污,荣位不能屈,难动如地,已免忧苦,存亡自在。”
《佛祖统纪》有关阿难证得阿罗汉果的记载,也表达了相同的意蕴:“
迦叶入定以天眼观,阿难一人烦恼未尽,手牵令出。阿难思惟诸法,求尽残漏。定力少,故不得道。后夜欲过,疲极偃息,仰卧就枕,霍然即悟。”
这里所指的便是那种断除轮回,诸漏已尽,六通具足的罗汉圣者。这是典型狭义上的“罗汉”,大多指佛陀弟子中的得道者,这是罗汉的意义。
随着佛教的进一步发展,“罗汉”的意义有了新的衍生,即得道高僧也被称为罗汉。《洛阳伽蓝记》载云:“(菩提)流支解佛义知名,西土诸夷号为罗汉。”《释迦方志》也称琼州沙门智俨为“罗汉”。此时的罗汉,大多作为佛陀的侍者出现,如凿于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500年)至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的龙门宾阳洞,在宾阳洞中就刻有两位罗汉随侍三尊坐佛。
随着大乘佛教的逐渐兴起,“罗汉”的含义及其地位便有了相应的变化,西晋竺法护(266—313)所译《弥勒下生经》和稍晚昙摩难提所译《增一阿含经》皆有相关记载:“尔时世尊告迦叶日:吾今年已衰耗



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