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禅.有智慧

价格 32.8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2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图书资料维护组

VIP   VIP会员第2年
资料通过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李叔同的一生就像一个传奇。他是那样的扑朔迷离、又是那样的深不见底。《读禅有智慧》这本书就像一扇打开其心扉的窗口,让我们尽览这位奇人的风采,透视了他的内心世界。本书忠实地表现出大师的佛学思想体系: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
他平生重践履,《读禅有智慧》可谓字字珠玑,而其慈悲的心怀,则溢于言表,堪称启悟世人的大德讲演录。他的演讲稿与处世格言曾被梁实秋、林语堂等人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目录

第一篇 执象而求
佛法大意
佛法十疑略释
佛法宗派大概
佛法学习初步
佛教之简易修持法
常随佛学
切莫误解佛教
受十善戒法
受八关斋戒法
授三皈依大意
第二篇 咫尺千里
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
改习惯
改过实验谈
问答十章
盗戒释相概略问答
放生与杀生之果报
敬三宝
初发心者在家律要
佛说《无常经》叙
持非时食戒者应注意日中之时
第三篇 华枝春满
南闽十年之梦影
新集受三皈五戒八戒法式凡例
征辨学律义八则
律学要略
泉州开元慈儿院讲录
万寿岩念佛堂开堂演词
净宗问辨
净土法门大意
劝念佛菩萨求生西方
劝人听钟念佛文
第四篇 慧海佛光
菩萨璎珞经自誓受菩萨五重戒法
随分自誓受菩萨戒文析疑
菩萨戒受随纲要表
略诵四分戒菩萨戒法
毗奈耶质疑编
普劝发心印造经像文
自恣法略例
说戒法略例
受戒法略例
古今尺略图记
周尺考记
周尺别形记
断食日记
惠安弘法日记
壬丙南闽弘法略志
行脚散记
记厦门贫儿舍资请宋藏事
了识律师传
厦门万寿岩瑞山禅师传
心灿禅师传
法空禅师传
本妙法师传
记陈敬贤居士逸事
绍兴开元寺墓建殿堂疏
大中祥符朗月照禅师塔铭
题永嘉庆福寺缘册
清故渊泉居士墓碣
重兴草庵碑
玉泉居士墓志铭
第五篇 明月禅心
《佛说阿弥陀经义疏撷录》序
《地藏菩萨本愿经说要》序
《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解释》序
《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序
校刻《五戒相经笺要》校序
《华严集联三百》序
《华严经》普贤行愿自在菩萨章序
《五戒持犯表记》序
鼓山庋藏经版目录序
《佛学丛刊》序
蕅益大师年谱草稿序
本妙法师般若心经论解序
东瀛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通释序
《李息翁临古法书》序
《一梦漫言》序
《庄闲女士手书法华经》序
《韩僵评传》序
养正院亲闻记叙
《赞颂辑要》弁言
金陵刻《华严疏钞》题记
《四分律随机羯磨》题记
元魏昙鸾往生论注题记
胡寄尘编《四上人诗钞》题记
赠夏丐尊篆刻题记
过化亭题记
《护生画集》题赞
《朱贤英女士遗画集》题辞
灵岩山印光真达二老像题词
小梅花屋画本跋
为杨白民书座右铭跋
旭光室额跋
晚晴院额跋
圈点《南山钞记》跋
《随机羯磨疏》跋
养正院亲闻记后跋
《一梦漫言》跋
见月律师年谱摭要并跋
跋《药师如来法门略录》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偈后记
第六篇 天心月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录
余弘律之因缘
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
为性常法师掩关笔示法则
之□□
晚晴集
《华严集联三百》序
《华严经》读诵研习入门次第
弘律愿文
占察法
附录
弘一上人史略
法味
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
弘一法师的出家生活
弘一法师在湛山

摘要与插图

     佛法十疑略释
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对于佛法而起之疑问,亦复不少。故学习佛法者,必先解释此种疑问,然后乃能着手学习。
以下所举十疑及解释,大半采取近人之说而叙述之,非是讲者之创论。所凝固不限此,今且举此十端耳。 一、佛法非迷信
近来知识分子,多批评佛法谓之迷信。
我辈详观各地寺庙,确有之习惯及通俗之仪式,又将神仙鬼怪等混入佛法之内,谓是佛法正宗。既有如此奇异之现相,也难怪他人谓佛法是迷信。
但佛法本来面目则不如此,决无崇拜神仙鬼怪等事。其仪式庄严,规矩整齐,实超出他种宗教之上。又佛法能破除世间一切迷信而与以正信,岂有佛法即是迷信之理。
故知他人谓佛法为迷信者,实由误会。倘能详察,自不致有此批评。 二、佛法非宗教 或有人疑佛法为一种宗教,此说不然。
佛法与宗教不同,近人著作中常言之,兹不详述。应知佛法实不在宗教范围之内也。 三、佛法非哲学 或有人疑佛法为一种哲学,此说不然。
哲学之要求,在求真理,以其理智所推测而得之某种条件即谓为真理。其结果,有一元、二元、惟心种种之说。甲以为理在此,乙以为理在彼,纷纭扰攘,相诽相谤。但彼等无论如何尽力推测,总不出于错觉一途。譬如盲人摸象,其生平未曾见象之形状,因其所摸得象之一部分,即谓是为象之全体。故或摸其尾便谓象如绳,或摸其背便谓象如床,或摸其胸便谓象如地。虽因所摸处不同而感觉互异,总而言之,皆是迷惑颠倒之见而已。
若佛法则不然,譬如明眼人能亲见全象,十分清楚,与前所谓盲人摸象者迥然不同。因佛法须亲证“真如”,了无所疑,绝不同哲学家之虚妄测度也。
何谓“真如”之意义?真真实实,平等一如,无妄情,无偏执,离于意想分别,即是哲学家所欲了知之宇宙万有之真相及本体也。夫哲学家欲发明宇宙万有之真象及本体,其志诚为可嘉。第太无方法,致罔废心力而终不能达到耳。
以上所说之佛法非宗教及哲学,仅略举其大概。若欲详知者,有南京支那内学院出版之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一卷,可自详研,即能洞明其奥义也。
四、佛法非违背于科学 常人以为佛法重玄想,科学重实验,遂谓佛法违背于科学。此说不然。 近代科学家持实验主义者,有两种意义。
一是根据眼前之经验,彼如何即还彼如何,毫不加以玄想。 二是防经验不足恃,即用人力改进,以补通常经验之不足。
佛家之态度亦尔,彼之“戒”、“定”、“慧”三无漏学,皆是改进通常之经验。但科学之改进经验重在客观之物件,佛法之改进经验重在主观之心识。如人患目病,不良于视,科学只知多方移置其物以求一辨,佛法则努力医治其眼以求复明。两者虽同为实验,但在治标治本上有不同耳。
关于佛法与科学之比较,若欲详知者,乞阅上海开明书店②代售之佛法与科学之比较研究。著者王小徐,曾留学英国,在理工专科上迭有发见,为世界学者所推重。近以其研究理工之方法,创立新理论解释佛学,因著此书也。
五、佛法非厌世 常人见学佛法者,多居住山林之中,与世人罕有往来,遂疑佛法为消极的、厌世的。此说不然。
学佛法者,固不应迷恋尘世以贪求荣华富贵,但亦绝非是冷淡之厌世者。因学佛法之人皆须发“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乐为苦乐,抱热心救世之弘愿,不惟非消极,乃是积极中之积极者。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耳。与世俗青年学子在学校读书为将来任事之准备者,甚相似。
由是可知谓佛法为消极厌世者,实属误会。 六、佛法非不宜于国家之兴盛
近来爱国之青年,信仰佛法者少。彼等谓佛法传自印度,而印度因此衰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