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图释中国佛教史》
《图释中国佛教史》:是一本了解中国佛教历史的入门读物,它系统地建立了中国佛教史的架构,再加上大量的美图,使读者能够在轻松愉快中开始一段佛学之旅、心灵之旅,从佛学中了悟生命的真谛。中国佛教史研究,自20世纪初以来,一直是学术界佛学研究的重心,而黄忏华先生的《中国佛教史》是现代中国人撰写的第一部系统性的中国佛教通史。该书丰富,史料翔实,按中国佛教传布的四大阶段,分为肇始(汉—西晋)、进展(东晋南北朝)、光大(隋唐)、保守(五代—清末)四章,依次论述了各阶段的佛教状况、政教关系、佛教与外道的关系、宗派分化及各宗派的精义等。
本配套丛书还包括《塔木德》、《武士道》、《易经的故事》、《马可·波罗游记》、《中国史》、《美国史纲》。
目录
《图释中国佛教史》
弁言
第一章 中国佛教之肇始时代
第一节 东汉时代之佛教
第二节 三国时代之佛教
第三节 西晋时代之佛教
第二章 中国佛教之进展时代
第一节 东晋时代之佛教
第二节 南北朝时代之佛教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间之般若思想
第四节 毗昙宗
第五节 汉地沙门之西行求法
第六节 佛道二教之论争
第七节 华严初期之讲解流通
第八节 律部之翻译及弘通
第九节 三论四论初期之讲解流通
第十节 法华初期之讲解流通
第十一节 成实宗
第十二节 涅槃宗
第十三节 禅学及禅宗之起原
第十四节 地论宗
第十五节 摄论宗
第三章 中国佛教之光大时代
第一节 隋唐时代之佛教
第二节 三论宗
第三节 天台宗
第四节 华严宗
第五节 法相宗
第六节 律宗
第七节 净土宗
第八节 禅宗
第九节 密宗
第四章 中国佛教之保守时代
第一节 五代之佛教
第二节 宋代之佛教
第三节 诸宗
第四节 元代之佛教
第五节 明代之佛教
第六节 清代之佛教
《塔木德》
《武士道》
《易经的故事》
《马可·波罗游记》
《中国史》
《美国史纲》
摘要与插图
《图释中国佛教史》第二章 中国佛教之进展时代
第十三节 禅学及禅宗之起源
禅有习禅之禅与禅宗之禅。习禅之禅,即所谓禅数也,禅业也。习禅者,修习禅业也。然此习禅,有大乘小乘之区别。安世高以来,关于修禅之经典,译出颇多,禅数之学甚盛。然实修如四念处、三十七道品之小乘法相,故小乘禅也。及鸠摩罗什,译出《坐禅三昧经》,又译出《禅秘要法经》、《思惟略要法》;佛驮跋陀罗,译出《达摩多罗禅经》;促从小乘禅进至大乘禅流行之机运。《坐禅三昧经》者,抄集究摩罗陀、马鸣等七禅师之禅要者也。《达摩多罗禅经》,慧远之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统序》,言出自佛驮跋陀罗之师佛大先即佛陀斯那,并同时之达摩多罗。依慧观之《修行地不净观经序》,此二人以前,有富若蜜罗、富若罗师弟,共居罽宾,说大乘禅。《修行方便禅经统序》,言:“达摩多罗,合众篇于同道,开一色为恒沙。其为观也,明起不以生,灭不以尽。虽往复无际,而未始出于如。故曰:色不离如,如不离色。色则是如,如则是色。”示达摩多罗之禅观,全以大乘为主。又言“佛大先以为澄源引流,固宜有渐。是以始自二道,开甘露门。……然后令原始反终,妙寻其极”。示佛大先说小乘观法,为至达摩多罗大乘禅之顺序。然检《达摩多罗禅经》之内容,无《达摩多罗》所传禅,而自之安般观,至十二因缘观,皆合于慧远之所谓佛大先说。
罗什传弘空宗,同时又盛翻译禅经。其禅经中影响特大者,《坐禅三昧经》,称菩萨禅;从小乘禅观修炼,次第入大乘禅观。《坐禅三昧经》,于其十二因缘观下,明实相离言如下:
汝于摩诃衍中不能了,但著言声摩诃衍中诸法实相。实相不可破,无有作者。若可破可作,此非摩诃衍。如月初生,一日二日,其生时甚微细。有明眼人能见,指示不见者。此不见人,但视其指,而迷于月。明者语言:痴人,何以但视我指?指为月缘,指非彼月。汝亦如是,言音非实相,但假言表实理。汝更著言声,阇于实相。(《坐禅三昧经》卷下)
僧睿尝从罗什受禅法,什寻为抄撰众家禅要,即《坐禅三昧经》是也。罗什系统之禅法,由道生、慧观等,传于南方。然道生执顿悟,慧观执渐悟。《高僧传》记道生之学说如下:
生既潜思日久,彻悟言外,乃喟然叹曰:夫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意。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于是校阅真俗,研思因果,乃立善不受报、顿悟成佛。又著《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等,笼罩旧说,妙有渊旨。而守文之徒,多生嫌嫉,与夸之声,纷然竞起。(《高僧传》第七)
此顿悟成佛说,与《坐禅三昧经》实相离言之意相通,可视为后世所谓禅宗之端绪。慧观著《辩宗论》,论顿悟渐悟义。著《渐悟论》,主张渐悟。罗什之弟子昙无成,著《明渐论》。谢灵运,又支持顿悟说。道生寂后,其弟子道猷(实道攸),见新出《胜鬘经》,叹谓“先师昔义,暗与经同;但岁不待人,经集义后”。因注《胜鬘》,以宣遗训。宋文帝尝问慧观,谁复习顿悟之义?观以道生之弟子道猷答之,即延入宫内,大集义僧,令猷申述顿悟,关责互起。猷既积思参半,又宗源有本,乘机挫锐,往必摧锋。及孝武帝嗣位,敕为新安寺镇寺法主。寻又敕法珍(实法瑶)与猷同止新安寺,便顿渐二悟,义各有宗。又《道生传》记文帝尝自述道生之顿悟义,罗什之弟子僧弼等,设巨难。帝曰:“若使逝者可兴,岂为诸君所屈?”僧弼有《丈六即真论》,说佛无去来,开善寺智藏用之。又后文帝诏求沙门能述道生之顿悟义者,得慧观之弟子法瑗,敕重申顿悟之旨,瑗申辩详明,何尚之



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