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佛教格言(弘一法师编订)》收录了弘一法师所编订和标阅的格言集四种:《晚晴集》、《寒笳集》、《格言别录》和《〈永觉和尚广录〉摘要》。
弘一法师自号“晚晴老人”。1941年夏,法师掩关福林寺,录写佛经祖语警句102则,辑为《晚晴集》。《寒笳集》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蕅益大师所著,经过弘一法师摘录编订。《格言别录》在《格言联璧》的基础上,汰其繁芜,录其精要,编订而成。《晚晴集》有净空法师的讲记,深入浅出,颇便读者。《寒笳集》和《〈永觉和尚广录〉摘要》文辞比较晦涩,以利阅读,特作注释。
目录
晚晴集
《晚晴集》讲解
寒笳集
格言别录
《永觉和尚广录》摘要
摘要与插图
本心即禅宗讲的真如本性,教下讲的菩提心,《大乘起信论》讲的直心 、深心、大悲心,《观经》讲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儒家讲的诚意 、正心。大乘佛法通常讲的四弘誓愿、六度——布施心、持戒心、忍辱心、 精进心、禅定心、般若心,这都是大乘菩萨的本心。净宗所讲的清净心、平 等心、觉心是本心。就净宗总括来说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心。这个心要是失掉 ,立刻就要忏悔。忏是忏摩,悔是悔过,此梵华合一名词。忏摩是发露,悔 是改过自新。真心悔改,心地即清凉。我们的心若不清净不平等,觉心就失 掉了,应立刻忏悔。祖师大德劝我们老实念佛,这一句阿弥陀佛包括宗门教 下所讲的本心统统在内,一个也没有除外。佛号断掉了,立刻提起来即是忏 悔。忏悔不是叫你天天想已做的事,这个错了,那个错了,如再这样想就是 再造罪,每想一次即再造一次。已做的过失知道了,以后不再做叫忏悔,至 于究竟圆满的忏悔就是念一句阿弥陀佛,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五 逆十恶的罪业都能铲除,怎能不清凉呢?学佛同修对佛菩萨都愿意随顺 供养尊重承事,而对于众生则忽略了。试想泥塑木雕的佛菩萨像只是一个象 征,启发我们的本性,见到佛要尊重。《华严经》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 。”《无量寿经》说:“一切众生皆成佛。”所以随顺供养尊重承事一切众 生就是随顺供养尊重承事诸佛。现在问题来了,假如这个众生无恶不作,思 想行为都是违逆本性的,也要随顺吗?佛在世时弟子们已经代我们请示,佛 说不可以随顺,善行善事应随顺,恶行恶事不随顺。见其作恶,以真诚慈悲 心劝导之,如其不听即随他去,不再说,佛法称之为“默摈”。佛教我们隐 恶扬善,心中只记好事,不记恶事,如常记恶事,心就不清净了。我们从佛 所学,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所以它是世出世间的教育。 普贤行是建立在六度基础上,如盖一栋大楼有五层,普贤行是第五层, 第四层是大乘菩萨六度,其中要的一项是般若度。六度的基础建立在三 学戒定慧上,三学的基础建立在十善上,十善是人天乘,十善的基础建立在 五德上。五德以孔夫子为典范,当年孔门学生谈到夫子的德行有五项,即温 、良、恭、俭、让。以五德的基础修十善,以十善修三学,以三学修六度, 以六度修普贤行。我们净宗学会在行门上提倡的德目即由此而来。另外还加 了一个六和,六和要,家和万事兴,不和没有前途,个人与团体都要毁 灭。果能照以上步骤修行,能使一切众生与一切诸佛欢喜。 此段经文值得我们每天随时警惕。嗔恚是三毒之根,起了嗔恚心必与众 生结怨。平时对人对事对物常犯此病,必须深自悔责。为什么自己智慧不开 ,功夫不得力没有进步,其主要原因即是贪嗔痴未断。:《华严》是佛对法 身大士所说,菩萨立志存心是自度度他,如还有嗔恚,结怨于人,则自度度 他的目标就达不到了。佛菩萨对于多嗔的人在想,此人欲求菩提为什么还会 生嗔恚心与人结怨?这与他的心愿恰恰颠倒,有嗔恚即不能断烦恼,也不能 证解脱得自在。怨结另有一解,佛说:十善厚友,十恶冤家。怨结亦可以指 十恶而言。 此文是把一切众生都看做佛,其效果生平等心。有人问我如何修平等心 ,我说你家里一定有佛堂供有佛像,把你的人写一长生牌位供在佛像旁 边,每天香花供养他如佛。他说这样不行,我见到他就讨厌。此乃功夫不够 ,应再用功修,几时见到此人不觉讨厌,还要尊敬他,自他平等,心就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