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恒毅与中国天主教的本地化

价格 89.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2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图书资料维护组

VIP   VIP会员第2年
资料通过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刚恒毅与中国天主教的本地化》以任驻华宗座代表刚恒毅(Celso Costantini,1876-1958)在华教务活动(1922-1933)为经,以同时期中国天主教的“本地化”运动为纬,在充分利用教廷档案的基础上,以多语种文献、多元研究视角为解读进路,综合、立体地勾勒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天主教“本地化”运动的挑战、问题和阶段性成果。该书在资料掌握上的宏富、研究方法上的新颖和多语种文献的互参比对,不仅在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独树一帜,即便在学术界也有其不容忽视的贡献。

目录

序 卓新平/1
前言/1
缩略语表/1
档案馆名单/1
第一编 中国天主教“本地化”的前奏与生态/1
一 1900~1920年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状况/3
二 “老西开事件”的多向解读/32
三 “宗座巡阅使”的中国之旅与历史批判的暖昧性/69
四 《夫至大》牧函及其革命性影响/89

第二编“本地化”的初启:“宗座代表”的任命与“第一届中国教务会议”的召开/99
一 第一任驻华宗座代表抵达中国/101
二 武昌筹备会议及历届主教会议回顾/123
三 第一个本籍宗座监牧区诞生的风波/137
四 第一届中国教务会议的召开、程序与结果/145

第三编 “本地化”的突破:批六位本籍主教的祝圣/171
一 两次“非基运动”的冲击和基督新教与天主教因应的差异/173
二 中国皈依天主教的障碍和传教问题/218
三 批六位本籍主教的遴选与祝圣/246
四 一枚硬币的两面:从“礼仪之争”到伪满洲国问题/280

第四编 “本地化”的障碍与化解:教会与政治/311
一 法国保教权:作用、影响及转化/313
二 传教士遇害与赔偿问题/342
三 攘外必先安内:“卡普拉事件”、“道明学校风波”与加尼埃神父的攻击/361
四 中梵关系的新尝试/387

第五编 “本地化”的成效:方法、视野与经验/417
一 中国国内新的政治特征和天主教的回应/419
二 他人与他者:从“文化适应”先驱到佛教的启示/446
三 文化传教的提倡:“集约法”与“广扩法”/466
四 从“适应”到“本地化”:神学、礼仪与宗教艺术/501
参考文献/522
后记/544

摘要与插图

第六,强调传教士须学习和掌握所在传教区的语言,以便能够亲自讲解福音要理,而不是将之推诿给教理问答员:“至于对基督教理论的解答,勤恳之传教士并不将之推诿于要理问答员,而是将之视为自己的分内之事,作为其要的职责的,他内心全然明白,他之由上帝差遣,如非为传扬福音,则无其他目的可言。”
  毫无疑问,这一点对很多在中国不能以中文传扬福音的传教士是一个严厉的批评。教宗进一步要求:一个好的传教士务必谙熟当地的文化,以便可以圆融无碍地融入当地社会,并同当地的上层人士进行交往。“作为教中之信使司铎,如果为现实之政权所宣召,或受邀于文人雅士之集会,如对当地的语言茫无所知,无从表达其所思所想,又该如何保全其体面与尊严呢?”
  总之,人们可以从《夫至大》牧函的核心思想得出两大基于实践层面的迫切需求。
  先,任一传教区的本地神职必须得到适当的培养,以便“有朝一日承担起管理教会的职责”,因为,任何一个民族必须有其自己的教会。
  其次,传教士必须将所属国籍或修会团体的利益或特权,让位于向万民传福音这一根本需求。
  随着《夫至大》牧函的发表,教廷同殖民主义明确划清了界限,并由此催生了一系列的观念和态度(如同帝国主义观念保持距离),尤其是对教会组织建设的支持(如本地圣统制的建立等)。
  如前所述,《夫至大》牧函在整个天主教会内部掀起巨大的波澜。既然牧函总体上涉及天主教在华传教情况,那么,在华传教士又是如何来理解和对待牧函的内容和所指的呢?毫无疑问,服从是天主教会教阶制的基础,有些传教士就此深刻反省,并在传教态度和行动上做出调试;但是,大多数在华传教士只是在口头上加以服从,并有条件地接受。比如,宁波代牧、法籍遣使会士赵保禄一次给雷鸣远神父写信说,他对“通牒”不感兴趣,也看不出在他的传教区中有什么需要改革的。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