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为官从政之道,是古往今来内容丰富、涵盖面广的课题,也是个说不尽的话题。《为官的真谛》分为五部分:第一章:为官之本:从政为民;第二章:为官之谋:领导韬略;第三章:为官之要:勤勉笃行;第四章:为官之德:清廉戒奢;第五章:为官之义:自律明法,计51篇文章,对为官的真谛进行全面阐释。
摘要与插图
第一章践行宗旨甘俯
千百年来,老百姓习惯于把担当职务并掌握权力的人称之为“官”。“官”是一种特殊职业,有其特殊的道德要求。往事越千年。今天,尽管有了的“人民公仆”之称谓,可人们还是常常把领导干部称之为“官”。实际上只要国家存在,行政机构存在,官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一些媒体也常有官员、官德的称谓。
中国民本思想比西方早两千多年。《尚书》曾提出“民为邦本”。孔子主张仁政,亦即爱护人民的政治。他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孟子认为君乃为民而设,民永存而君可更换。他有一句名言,诸侯有三样宝,就是土地、人民和政事。如果某个诸侯把珍珠美玉当成宝贝,那么祸患必定会降临在他的头上。《孟子》一书处处流露出政治应以民为重的思想。百姓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要得到百姓的拥护,就必须实行仁政,真正把百姓的冷暖苦乐放在心上。
郑板桥任山东潍县知县时,曾作过一画中诗,体现了浓厚的感彩,字里行间跳动着情感的脉搏:“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卧在衙门的书斋里听外面竹叶沙沙地响动,似乎是百姓饥饿叫苦的声音。身为知县,从萧萧的竹声联想到百姓的疾苦声,其真情令人感动,其情怀让人难忘。
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们的感情倾向和感情基础。看一名领导干部素质高不高,更多地体现在他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深不深、为人民群众办事多不多,爱群众之所爱,恶群众之所恶,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盼。一个人的境界是爱别人,一个的的境界是爱人民。
20世纪60年代的三年困难时期,对王光美说:“人民吃不饱,我们有责任。让孩子们尝尝吃不饱的滋味,有好处。等到他们为人民办事的时候,将会更好地总结我们的经验教训,再不要让人民吃不饱饭。”心里装着人民,连子女经受吃不饱的考验都与人民的疾苦联系起来,令人动容。
20世纪60年代的一个寒冬,县委书记焦裕禄进入一个低矮的茅屋,一个瘫痪在床的老人问他:“你是谁?大雪天到我家来干啥?”焦裕禄饱含深情地回答:“我是您的儿子……”这句话真切地道出了他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在人民的心中传诵;有一座崇高的丰碑,在人民的心中矗立。孔繁森以自己的行动回答了“为谁服务”“怎样服务”这一本的问题。在对待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时,他热衷于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而不是为个人或小集团谋利益。在孔繁森看来,藏族老人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藏族同胞的疾苦无时不牵挂在他的心头。他不仅把精力全部用在了党的事业上,而且把个人的微薄收入也几乎全部用于人民,将妻子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准备用做家庭“基本建设”的钱,也用在了西藏贫苦的老人和孩子身上。孔繁森热爱人民的感情如此强烈,以致达到了如他自己所说的“每当看到藏族老人,就会想到自己的父母;每当看到藏族孩子,就仿佛看到自己的儿女”。
为了抚养失去父母、无家可归的藏族孤儿,1993年,孔繁森先后三次主动来到西藏军区总医院血库献血,共计900毫升。他把献血换得的营养费全部用在藏族孤儿身上。孔繁森死后几乎没有给家人留下任何财产,只留下一个献血袋。
感情是密切关系的基础,是化解矛盾的“润滑剂”。对群众有没有感情,对待群众的立场、态度就大不一样。带着感情去解决问题,就会千方百计,克服千难万险,不怕千辛万苦。
百姓爱戴的共产党员、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原局长、全国公安战线一级英雄任长霞,为打黑除暴,多次深入虎穴,化装侦察,被誉为“警界女神警”。在她的带领下,一个个大案要案被侦破,一个个犯罪团伙被打掉。她任登封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