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早年是如何如饥似渴地学习的?又是如何告别家乡的?
和杨开慧是怎样相识相知和相爱的?
在井冈山遭遇不公正待遇的时候,如何用诗词表述心境?
给哪几位开国将领写过夸奖的诗词? 如何通过诗词唱和开展统战工作?
《沁园春?雪》为什么遭到了国民党的围攻,结果又如何?
《诗词传奇》一书精心选取了35诗词,详细描述了这些诗词创作的前因后果,穿插在期间的轶闻遗事。全书以诗词作为切入点,按照诗词创作时间来排序,串起了的人生经历。全书内容丰富,用大量详实的史料来解读的心理轨迹和革命历程,可读性强。
目录
第1章 七绝·呈父诗
1.6年时间进了7次私塾,在韶山实为罕见。6年的私塾生活不仅为他打下了深厚的古文功底,而且使他在《左传》、《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中看到了历史兴亡和战争胜败的教训。
2.他们众口一词,都说润之聪明过人,勤奋好学,又有四书五经的功底,应该进洋学堂学习学习,日后肯定会有出息。毛顺生改变了初衷,同意了继续求学的要求。
3.这是第一次走出韶山冲。离家之前,他在父亲每天的记账簿上写下了一言志诗。
第2章 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1.这是学生生涯中时间、定的一个阶段。的求学目的十分明确,为的是储才蓄能、取精用宏、救国救民。
2.杨昌济是平生重的老师之一,他曾经赞扬杨昌济“涵宏盛大”,并多次说过:“在我的青年时代,杨昌济对我有很深的影响。”
3?对这个广告作出回答的一共有三个半人。一个回答来自罗章
龙,他后来参加了共产党,接着又转向了。两个回答来自后来变成反动的青年。“半”个回答来自一个没有明白表示意见的青年,名叫。听了我的话之后,没有提出任何具体建议就走了。我们的友谊始终没有发展起来。
4.行前,和新民学会的其他成员来到长沙北门外的平浪宫聚餐,为罗章
龙饯行。分别时,又到码头送行,当面交给罗章 龙一个信封,说内有一诗相赠。
第3章 四言诗·祭母文
1.接到母亲病危的通知,等他安排好工作、赶回到韶山的时候,母亲已经入棺三天了。未能见上母亲一面,泪水潸潸,悲痛欲绝,他以泪和墨,写下了感人至深的《祭母文》。
2.“世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利人的人。我的母亲属于第三种人。”
第4章 虞美人·枕上
1.杨开慧被的博学才识和求知热情所打动,她也加入了交谈。这是第一次见到杨开慧,由此揭开了两人未来亲密关系的第一页。
2.对于,杨开慧自然是熟悉的,现在身居异地他乡,遇到同乡知己,自然平添了一份亲近。
3.把这诗送给杨开慧,杨开慧自然是十分感动,珍惜。后来还忍不住读给好友李淑一听,她也把这诗保存了一辈子。
第5章 贺新郎·别友
1.孰料个性好强的杨开慧误会了的意思,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觉得把她比作“菟丝”是轻视了她、瞧不起她,杨开慧耿耿于怀,久久不与他和解。
2.又要走了,杨开慧自然不愿意和舍不得,尽管自己和丈夫有些矛盾,但无奈丈夫被通缉,她不得不同意丈夫远去他乡。杨开慧提出与一同前往上海,从革命工作的大局着想没有同意。
3?杨开慧接到的这词后,知道丈夫已懂得了自己的心情,气也消了,转悲为喜,破涕为笑。
第6章 沁园春·长沙
1.因与陈独秀不和,放弃了在中央工作的机会,但也为他的农民运动思想提供了一次在湖南付诸实践的机会。
2.长沙的景致历历在目,风物依旧,这一切让他无不感慨。一天,秋高气爽,忙里偷闲,重游了岳麓山、橘子洲头等地。
第7章 菩萨蛮·黄鹤楼
1.共产领导人布哈林称:“文字精练,耐人寻味。”数十年后,作家韩素音这样写道:“《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仍然是世界上伟大的文学著作和政治宣言之一。”
2.认识到保存革命武装力量以应付反革命事变的紧迫性。主张“上山”,预料“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
第8章 西江月·秋收起义
1.8月20日,起草了《湖南致中央函》,表达了中共湖南省委的雄心
摘要与插图
1913年春天,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一年后第四师范学校和第一师范学校合并。在这里认识了他敬并影响了他一生的恩师杨昌济。那一年,21岁,杨开慧还是一个13岁的小姑娘。杨开慧,1901年11月6日出生在长沙县清泰乡板仓杨家大屋。颇有文学修养的父亲杨昌济给她取名开慧。出生在书香门第的杨开慧由于受到家庭的熏陶,她从小就爱读书。她七岁发蒙上学。当时,板仓乡下还没有女孩上学,杨开慧开了风气之先,是班上年龄的学生,后转到离板仓五里远的储能学校。在国外留学的父亲杨昌济写信给她,要她动员不识字的母亲也进学校学习,杨开慧和母亲一道转入离家20余里的衡粹实业学校。母亲读实业班,杨开慧读附设小学班,母女同校读书,一度在十里八乡被传为佳话。
杨昌济留学回国后来到长沙,此时,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已被袁世凯篡夺,湖南的政权也被立宪派政客谭延闿窃取。谭延闿见杨昌济学问渊博,在教育界颇有威望,便邀请他当湖南省教育厅长一职。杨昌济并不热衷于仕途,一心想以教育救国的他,谢绝了谭延闿的邀请,受聘于第一师范任教。不久,杨开慧随父母迁居长沙,转入长沙稻田女子师范附小读书。
杨昌济在海外专门研究教育学和哲学,探索做人的道理,并作“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自励,这副自撰的对联,无疑表达了他教书育人的人生理想。
一天,到杨昌济家拜访,活泼年少的杨开慧打开杨家大门,把一身学生打扮的引进家中。在书房被杨先生的藏书所吸引,尤其是那些新出版的充满新思想的书刊,他更是爱不释手。他同杨先生讨论了学术问题和社会问题,请杨先生解答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深得杨先生青睐。杨开慧被的博学才识和求知热情所打动,她也加入了交谈。这是第一次见到杨开慧,由此揭开了两人未来亲密关系的第一页。
此时的在“要救国,就只有革命”的思想指导下,革命的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杨昌济的言论和行为对他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善于用思考的方式去读书去学习,在他用严谨的态度读完《伦理学》之后,才思泉涌,有了许多深刻的新体会,撰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文章,并获得了杨昌济老师的高度评论,给了他满分。
十分敬慕杨昌济,1915年在致友人的信中说:“弟观杨先生之涵宏盛大,以为不可及。”杨昌济改造国家,服务社会,不为个人打算的崇高思想,注重实践的办事作风和严谨刻苦的生活方式,对有着大的影响。
无疑也得到了杨昌济的赏识。1915年4月5日,在板仓杨宅与杨昌济谈到自己的家世和经历,杨昌济听后,对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并在当日的日记中写道:
毛生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仅隔一山,而两地之语言各异。其地在高山之中,聚族而居,人多务农,易于致富,富则往湘乡买田。风俗淳朴,烟赌甚稀。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才,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毛曾务农二年,民国反正时又曾当兵半年,亦有趣味之履历也。
、蔡和森等进步学生经常到杨昌济家中聚会,纵谈天下大事,商讨救国救民之道,当时,正在长沙稻田女子师范附小读书的杨开慧,是一位沉默而热心的旁听者,常被他们的谈论吸引。她尤其钦佩的伟大抱负和深刻的见解。
有一次,杨昌济从学校回到家中,一放下教案就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动情地对家人说道,在第一师范有两个的学生,一个是,一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