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山东教门史

价格 38.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6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图书资料维护组

VIP   VIP会员第1年
资料通过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民国山东教门史》是一部系统论述民国时期山东教门的著作。它从社会史的角度,采用实证史学与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对民国时期山东教门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既叙述了它们的产生、发展和覆灭的历史进程,又阐释了它们的社会政治活动,还较为详细地剖析了它们的组织结构、教理教仪,从而较为完整地再现了不为正常社会所熟知的“教门社会”。
  《民国山东教门史》 史料翔实,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见解不乏创新之处,不仅有助于深化中国秘密社会史研究,而且可以进一步丰富、完善中国近现代史、民国史研究以及山东地方史研究内容,同时,对当代中国开展的“打黑除恶”、铲除邪教等专项斗争也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民国建立前后的山东教门
第一节 早期的山东教门
一、早期山东教门产生、发展的原因
二、早期山东教门的发展概况
三、小结
第二节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的山东教门
一、辛亥革命前十年间山东教门发展的原因
二、辛亥革命前十年间山东教门的主要活动
三、小结
第三节 民国初年的山东教门
一、民国初年山东教门发展的社会政治背景
二、民国初年山东教门的发展概况
三、小结

第二章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山东教门
第一节 发展背景及概况
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山东教门的发展背景
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山东教门的发展概况
三、20世纪二三十年代山东教门的组织形式
四、小结
第二节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山东教门的主要种类、结构、教理教仪
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山东教门的主要种类
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山东教门的组织结构
三、20世纪二三十年代山东教门的教理教仪
四、小结
第三节 社会政治活动
一、宣教
二、抗官
三、御匪
四、20世纪二三十年代山东教门与国民党的关系
五、20世纪二三十年代山东教门与共产党的关系
六、其他社会政治活动
七、小结

第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山东教门
第一节 背景及发展概况
一、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教门发展的社会政治背景
二、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教门的发展概况
三、小结
第二节 主要种类、组织结构和教理教仪
一、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教门的主要种类
二、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教门的组织结构
三、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教门的教理教仪
四、小结
第三节 社会政治活动
一、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教门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
二、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教门与中国国民党的关系
三、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教门与日军侵略者的关系
四、小结

第四章 民国后期的山东教门
第一节 背景及发展概况
一、民国后期山东教门发展的社会政治背景
二、民国后期山东教门的发展概况
三、小结
第二节 组织结构、教理教仪
一、民国后期山东教门的组织结构
二、民国后期山东教门的教理教仪
三、小结
第三节 社会政治活动
一、民国后期山东教门与国民党的关系
二、民国后期山东教门与共产党的关系
三、山东教门的覆灭
四、小结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与插图

第一章 民国建立前后的山东教门
  第二节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的山东教门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的中国,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各种矛盾急剧激化,政局、社会动荡,“民变”蜂起,教门等秘密社会的活动更是极其活跃。据乔志强先生统计,有案可稽的事件就达138次。然而,学术界对这一时期秘密社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会党方面,乔志强先生统计的数据也主要是有关会党的(达130次)。作为秘密社会之重要一支的教门的发展状况及其活动诸方面却鲜有人论及,相关成果仅零星见于一些通论性的著作,专题性的研究尚不多见。
  一、辛亥革命前十年间山东教门发展的原因
  历由于“东省地狭人稠,小民生计维艰,多赴顺、直、东三省等处佃趁谋生”,然而这一时期的顺、直、东三省等地遭受八国发动侵华战争和日俄战争的浩劫,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东民之在外谋生者陆续逃归,秋冬间水路相望,千百成群”。山东民众天灾人祸,内外交困,遭受的各种打击之力度较历史时期及同一时期其他省区尤为沉重。
  (一)自然灾害。这一时期山东遭受的自然灾害较前覆盖面更广、次数更频繁、破坏性更严重。1900年春、夏,山东大旱,一直到8月未见雨水,鲁西许多州县因此小麦歉收、秋种无法进行;1907年,再次遭受水灾,“又值上年水灾,饥民众多”;1910年春,海阳久旱不雨,鼠疫流行,莱阳遭严重霜灾,“杀麦殆尽”,乡间断粮绝炊者“十居其九”。处于风雨飘摇、濒临崩溃边缘的清王朝及山东地方官吏已无力进行赈灾,民众嗷嗷待哺,惶惶不可终日,被迫背井离乡。《申报》等报纸纷纷予以报道,这在山东地方官吏的奏折中也可得到证明:
  窃谓该县岁比不登,今年春禾失获,秋稼无收,除死伤外,流亡者不下数万人。
  自近岁连遭荒歉,流尢满道,饥寒亡命假息萑苻。
  饥寒交迫、生活无望的民众有的抗捐抢粮,有的“人心思变”,鲁西南地区就时“有饥民随从附和,或纠领数十人、百十人,借仇教为名在单县边境一带游弋”。教门既能给人以精神慰藉,又有助于人们互助,同时具有较严密的组织形式,因此吸引了大批的民众纷纷参加,遂乘势活跃起来。山东地方官在奏请对山东民间秘密结社(含教门)的举事进行剿灭的同时,也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自江、皖阻饥,流民入滕、峄者不下数万口,昼丐夜掠,合境绎骚然,其志在求食而已。”
  (二)苛捐杂税。经过义和团运动的冲击和八国侵华战争的破坏后,清王朝被迫实行“新政”以图自保。然而,此时的清王朝已是“帑项奇绌”、“库储一空如洗”,要推行新政,不得不增加赋税。这对于遭受自然灾害打击的民众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1909年6月18日的《民呼报》曾报道:
  自举新政以来,捐款加繁,其重复者,因劝学所或警费不足,如猪肉鸡鸭铺捐、砖瓦捐、烟酒捐、铺房之应免者,复令起捐。
  1910年莱阳、海阳负担的捐税就有:户口捐、文庙捐、油坊捐、染坊捐、丝麻黄烟捐、牲畜捐、丁税、契纸税、钉牲口蹄捐、瞎子捐、戏捐、庙捐等。与此同时,清王朝还要偿付巨额赔款,进一步加重了民众的负担。对此,清统治者也已经认识到:“近年以来民生已极凋敝,加以各省摊派赔款,益复不支。剜肉补疮,生计日蹙……各省督抚因举办地方要政,又复多方筹款,几同竭泽而渔。”
  更为严重的是,地方官吏乘机增加赋税、中饱私囊,使本已沉重的赋税再放大数倍乃至数十倍。“此次新案赔款,山东摊派银八十万两。……何必又借赔款为名,处处张贴告示,添设厘捐,剥削商民”,民不堪负,“以致上年潍县罢市,今年长山县之周村镇罢市,使商民骚然,不安其业”。很显然,民间秘密结社(含教门)为民众举行斗争提供了很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