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典名句实用手册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本书针对性和实用性。

价格 26.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26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新图书资料发布

VIP   VIP会员第1年
资料通过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从中华传统经典名句的角度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手册。
  说:“我们树立核心价值观,要从传统文化里去找精气神。”我国传统经典中有很多朗朗上口的经典名句,如“以百姓之心为心”“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和合故能谐”“民无信不立”等等,这些历经沉淀的经典语录,其蕴涵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追求,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吸收中华传统文化丰富营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
  本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关键词为纲,遴选中国古代(截至晚清)名家名篇的经典名句,提炼蕴涵其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传统价值作为基本资源,赋予时代新内涵,真正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目录

【目录】
富强
3 概述
5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5 不义而强,其毙必速。
6 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
7 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8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8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9 威有三:有道德之威者,有暴察之威者,有狂妄之威者。
10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11 谨于听治,富强之法也。
11 土广而任则国富,民众而治则国治。富治者,车不发轫,甲不出橐,而威制天下。
12 存在得道而不在于大也,亡在失道而不在于小也。
13 家有千金之玉,不知治,犹之贫也。
14 渊深而有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14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15 衣食者民之本,稼穑者民之务也,二者修则国富而民安也。
16 民富国强,众安道泰。
16 政教积德,必致安泰之福;举错数失,必致危亡之祸。
17 国之将兴,贵在谏臣;家之将盛,贵在谏子。
18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19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19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20 古之善政贵于足食,将欲富国必先利人。
21 思富国便民之事,莫若端本,尊以农事。
22 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22 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23 观其君子之众多如林,则知其国之盛;观其君子之落落如晨星,则知其国之衰。
24 藏富于民,国赖民安。
25 国强须赖群贤辅,孤特何为任一身?
25 苟我不弱,天下无强兵;苟我术周,天下无险地。
26 富国强兵,必以理财为本。
27 谓一朝富有,男可翩翩裘马,妇则楚楚衣裳。
27 江陵今日富强成,圣人宫中奏《云门》。
28 千秋龟鉴示兴亡,仁义从来为国宝。
29 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富国强兵。
30 欲强国先富国,欲富国先富民。
31 夫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
32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民主
33 概述
35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35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36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37 掌朝外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
38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38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39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40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41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42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既知其性,又习其情,然后民乃从其命矣。
42 夫民,神之主也。
43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4 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44 所贵圣人之治,不贵其独治,贵其能与众共治。
45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46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47 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
47 夫欲富国强威,辟地服远者,必得之于民。
48 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
49 治天下者当用天下之心为心,不得自专快意而已也。
50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51 国以民为本,强由民力,财由民出。夫民殷国弱,民瘠国强者,未之有也。
51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52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53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
54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

摘要与插图

(民主)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卫灵公》
【大意】
  对众人都厌恶的人或事,仍必须详细审察后,方能决定自己是否也厌恶;同样,对众人都喜欢的,也必须详细审察后,方能决定自己是否也喜欢。
【解读】
  孔子这句话,说的是分析民意的问题。民主,简单地理解,就是多数人做主。但对民意的尊重却不等于简单的民意叠加或者谁人多谁说了算,因为特定情境下,公众情绪可能出现盲目、偏激等非理性特征,从而产生“民意失真”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听取民意后,还要认真分析、仔细研判,才能做出正确选择。所以古人又说,“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这也是孔子在面对“众恶”“众好”的情形下,仍然坚持“察”的原因。还有一次,子贡问他:“乡人皆好之,乡人皆恶之,何如?”孔子回答:“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这种不盲目轻信多数、谨慎抉择的理念,对于我们今天准确分析、理解、把握民意,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这句话常用来强调在重视民意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分析,以做出正确决策。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
【大意】
  君主就像船,百姓就像水。水能够承载船,也能够使船倾覆。
【解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经由魏徵向唐太宗进言而广为流传,而它出自《荀子》。《荀子》中的这句话,一方面继承了“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中对王朝轮替、易姓改号的诠释,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句中排除了“天”的因素,而将“庶人”即百姓放在的位置。
  千百年来,人们其实一直都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但是,道理虽然看得透,能不能遵从却是另一回事。因为水的力量往往蕴藏在平静之中,平常人们看到的只是水的平静,却往往忽视了水的力量。而待到水波不宁、狂风骤来,却已为时过晚、不可弥补。百姓的力量敬,也畏,这正是这一句简单话语所蕴涵的深邃意义。这句话强调了要重视百姓在国家的重要地位。
(文明)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孟子滕文公上》
【大意】
  世界上的事物各不相同,这是客观情形。
【解读】
  战国时期,陈相向农家学者许行学习,并对孟子说:“如果依照许行的学说实行,那么市场上的物价就不会有两样,国中就没有弄虚作假的现象。布和绸长短相同,价钱就一样;麻线丝绵轻重相同,价钱就一样;各种粮食多少相同,价钱就一样;鞋子大小相同,价钱就一样。”孟子听后反驳道:“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你把它们放在一起等同看待,这是扰乱天下啊。做工粗糙的鞋与做工精细的鞋同一个价钱,人们难道还肯制作做工精细的鞋吗?这个主张,只会使大家一个跟着一个地干虚假欺骗的勾当,哪还能治理好国家呢?”
  的确,世间事物无论多么相似总会有差别,而这种差异是应当得到正视和尊重的。世界因不同而精彩,文明因不同而产生交流和借鉴,“万物和谐”的真谛正在于此。这句话常用来说明事物具有多样性是客观规律,进而引申为文明也具多样性,不同文明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和借鉴。
(自由)
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大意】
  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法则。
【解读】
  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儒家虽然强调对人进行道德教化与品行塑造,但并不代表舍弃自由。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和思想的成熟,对于事物、人生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与感悟,臻至“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