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社会:强国与新民的重奏

价格 42.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12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新图书资料发布

VIP   VIP会员第1年
资料通过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本书主张将国家与社会的议题置于中国的近代史发展视野当中,研究国家力量增强和社会活力激发这两个进程之间的动态关系和内在张力,而不是仅仅将国家与社会视为业已形成的两个实体。建设现代国家与激发民众活力的过程,包括了在实践中密不可分、彼此支撑的三个方面:塑造民众的身份认同,以这种身份认同来联结国家与民众;调整社会的组织体系,以此促进国家动员能力,建立社会激励体系;确立国家与社会互动的主导策略和手段,以此解决社会治理问题。本书从以上三个方面认真梳理了中国在建设现代国家与激发民众活力的曲折进程中展现出来的逻辑脉络。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历史情境下的“国家一社会”问题
 第一节 既有框架:作为实体的“民族国家”与“市民社会”
 第二节 历史情境与本土观念:作为过程的“强国”与“新民”
  一 维新派的思想探索:“新民”
  二 民国时期的实践探索:“社会革命”
  三 共产党的创造:“群众路线”
 第三节 分析视角:认同、组织与运作
  一 社会认同
  二 组织空间
  三 运作手段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1949—1978:社会统合与群众动员
 第一节 阶级:成分划分和思想改造
  一 “阶级成分”与身份界定
  二 “阶级觉悟”与人的改造
  三 阶级划分的消解
 第二节 组织:建立单位与集中资源
  一 单位体制的建立
  二 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的建立
  三 资源的集中与利益的统一
 第三节 运动:推动工作和化解矛盾
  一 “发挥群众的积极性”
  二 “依靠群众的自觉和自愿”
  三 “接受群众批判”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1979-1992:放权让利与利益萌发
 第一节 利益:提升与分化
  一 利益的积极性
  二 关系的利益化
  三 私域的逐步开放
 第二节 企业与组织:搞活与自主
  一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二 城市:单位制的恢复和嬗变
  三 社团组织的兴起
 第三节 职能转变:规范和界定
  一 加强法制
  二 规范与公开
  三 变通与架空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1993-2002:调整转型与多元分化
 第一节 流动的社会要素
  一 下岗:从单位到社会
  二 进城:从农村到城市
  三 下海:从体制内到体制外
 第二节 组织结构调整
  一 社区建设
  二 社团管理
  三 村民自治
 第三节 治理方式探索
  一 适应性策略
  二 引导自治
  三 化规则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2003年至今:民生战略与参与诉求
 第一节 流动与分化
  一 城乡流动加速
  二 阶层分化加剧
  三 权利意识增强
 第二节 社会组织与社会参与
  一 社会组织
  二 虚拟社区
  三 社会协同
 第三节 民生战略与项目运作
  一 科学发展
  二 项目制运作
  三 技术性治理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国家能力增强与社会活力激发
 第一节 历程与成就
  一 社会认同
  二 组织空间
  三 运作手段
 第二节 困难与挑战
  一 公民性建构的困境
  二 社会管理行政化约束+
  三 社会组织的多元挑战
 第三节 传承与发展
  一 激活传统资源
  二 吸纳社会组织
  三 治理过程走向开放与包容
参考文献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