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瑞升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价格 79.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8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新图书资料发布

VIP   VIP会员第1年
资料通过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钱端升卷》选录了钱端升1949年以前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论著,其中不少篇章为编者从各种原始报刊及书籍中次辑出。所选论著主要反映钱端升的政法思想,从中可以看到一位思想家的拳拳爱国之心和对世界和平的向往,以及他对政治和法律的深刻理解。
 
 

目录

导言
联邦制可否行于中国论(1918年3月21日)
清华改办大学之商榷(1925年1月2日)
赠新旧诸生二则(1925年9月11、18日)
清华学校(1925年12月4日)
治外法权问题(1925年12月)
清华改组之商榷(1926年3月5日)
收回上海租界的迫切(1927年4月29日)
设立中央计画委员会刍议(1927年7月30日)
党治与舆论(1927年8月6日)
党治与用人(1927年9月24日)
党纪问题(1927年10月29日)
党治与国民会议(1928年3月24日)
立法权的行使与立法院(1928年9月25日)
德谟克拉西的危机及将来(1930年2月18日)
民主政治乎?极权国家乎?(1934年1月1日)
中国外交的出路(1934年1月5日)
环境与外交路线(1934年2月17日)
怎样可以促进我们国家的近代化(1934年2月18日)
中日问题果能解决么?(1934年2月22日)
对日应采何种策略?(1934年2月23日)
复兴民族几个必备条件(1934年2月24、25日)
二次大战在酝酿中——对情势综合的观察(1934年2月26日)
何以弭贪污豪夺之风(1934年3月11日)
论华北大势——兼送黄委员长南行(1934年4月3日)
华北对日外交的方略(1934年4月15日)
国人应多去日本游历考察(1934年5月11日)
评立宪运动及宪草修正案(1934年9月10日)
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34年10月18日)
论极权主义(1935年2月1日)
对于六中全会的期望——团结——改制(1935年8月4日)
中央政制的改善(1935年10月19日)
国宪与党章(1935年11月1日)
政治活动应制度化(1935年)
论中日关系(1936年1月1日)
孙中山先生的宪法观念(1936年1月)
世界资源重行分配问题(1936年5月15日)
论官等官俸(1937年2月5日)
建设期内的行政改善(1938年10月20日)
论外交根本政策(1938年10月)
论国联政策为正大而有利的政策(1938年12月1日)
国联政策的实施及运用(1939年1月1日)
统一与一致(1939年1月1日)
对于六中全会的企望(1939年1月15日)
政治的制度化(1939年2月12日)
几件战时的不急政事(1939年4月23日)
论战时的行政机构(1940年5月12日)
制宪与行宪(1940年5月26日)
论党(1940年6月9日)
大学往何处去(1940年6月16日)
浅说民权与极权(1940年9月1日)
论党务(1941年4月13日)
新中国与一党制(1941年9月4日)
三民主义的阐扬与宣传(1941年9月27日)
三民主义与新世界的建设(1941年10月4日)
新世序与世界公务员(1943年1月30日)
新世序的设计(1943年2月28日)
新世序的建设(1943年3月15日)
罗斯福四大自由之知与行(1943年3月15日)
的经济分工合作为和平基础论(1943年5月16日)
现代化(1943年6月15日)
建国完成的期限(1943年6月17日)
战后应否有一人权宣言(1943年8月15日)
僵局如何打开——论中国政治的前途(1945年9月1日)
教师与进步(1946年9月1日)
今后世界民权建设之展望(1947年1月)
世界大势与中国地位(1947年3月15日)
唯和平可以统一论(1947年3月22日)
建国途径(1942年3月)
战后世界之改造(1943年)
政治学(1926年1月1日)
《英文政治学名著选读》编者导言(1931年4、5、6、9月)
西南联合大学行政研究室丛刊序(1942年7月)
钱端升年谱简编  

摘要与插图

钱端升,中国现代政治学家、法学家,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开创者之一。关于他的学问,其同辈学者评价甚高,在其身后也多无异议;而对于他的政治思想和进退出处,则有赞有弹。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大概因为学术是相对比较客观的,而如何看待一个人的政治思想,则通常受到评论者的政治倾向和利益诉求影响。钱先生一定深明此中道理,故在生平自述中说:“至于我一生,经历了不同的时代,走过了曲折的道路,功过是非如何,窃以为还是留待来者评说为好。” 1990年钱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90岁。在遗体告别仪式前散发的《钱端升同志生平》中对他的生平事迹有这样的评价:“钱端升先生一生正直,光明磊落,工作勤奋,生活俭朴,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他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为我国政治学、法学、教育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我国杰出的老一代知识分子,不愧为我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学习榜样。”不论功过是非,评论历史人物必须从史料出发,设身处地,同情理解其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
  一、生平事略
  1900年2月25日,钱端升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府,今属上海市闵行区曹行乡的钱家塘。钱家世代以行医为生,同时也操耕织。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钱端升开始由父亲和伯父们教读识字,接着入读私塾,直到1910年夏。期间不仅学习背诵《四书》、《史鉴节要》、《诗经》、《左传》和《唐诗三百》等经典诗文,还随同族各家延聘的一位毕业于上海圣约翰的塾师学文、数学、史地等新学科目。1910年下半年,钱端升随堂兄到上海城内就读于敬业学堂。一年后转入养正学堂,至1912年冬小学毕业。1913年春考入松江(江苏)省立三中。至1916年秋转读上海私立南洋中学,插入五年级,次年夏毕业,报考清华学校,被录取进高等科三年级。1919年夏从清华学校毕业,获官费赴美留学。
  到美后,插入北达科他州立大学(Nor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四年级攻读政治学。翌年夏获文学学士学位,暑期先入密执安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政治系,旋入哈佛大学。1922年6月,被哈佛授予文学硕士学位。1923年11月完成哲学博士所需课业并通过各种考试,结束在哈佛的学业。随后藉校长洛厄尔(A.L.Lowell)的介绍函,漫游欧洲各国半载有余,就教于英、法、德、奥等国一些宪法或政治学教授、学者,访问各国议会议员和工作人员。1924 年夏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24年5月,钱端升结束游学生涯,回到祖国。秋季应聘为母校清华学校历史教员,主要讲授西洋近百年史。时曹云祥被正式任命为清华校长,为了提升教师素质,大量聘用清华留学生,以逐渐取代美国教师。与此同时,亦致力于清华改制为大学。钱端升出于对母校的热忱,积极参与校务讨论。在上大学筹备委员会会长的意见书(原文为英文)中,钱端升主张清华应以全副精神先办一文理科大学,以养成士风。因为在他看来,“士愈多,则世愈盛,而国愈治;反是,则世愈衰,而国愈乱。”并对1924年10月21、22日经筹备大学委员会之课程及计划组通过的《清华大学之工作及组织纲要》(《清华周刊》第332期)提出商榷意见。随即又发表《清华学校》一文,直言清华的弊病,并提出改良的途径与方法。
  当时清华教职员中存在着对立的两派,一派是以教务长张彭春为的“南开派”,一派是清华少壮派。庄泽宣、吴宓、钱端升等属于后者。 双方在年底的校长人选问题上爆发激烈冲突。结果张彭春被迫离开清华,引起旧制学生不满,要求斥退“元凶”王祖廉、庄泽宣、徐然,将全绍文、曹霖生、虞振镛、陈达、蔡正列为“次凶”,张歆海、钱端升、吴宓列为“陪凶”。 在学生看来,钱端升他行事较公开且多出于公心,因此没有将他列为“元凶”。风潮过后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