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逸时代的终结:关于奥地利未来的七点论纲:7 Thesen Zur Zukunft Sterreichs

价格 39.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12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新图书资料发布

VIP   VIP会员第1年
资料通过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谁若在“二战”结束时穿过维也纳,看到的会是一个废墟上的城市:饥饿的人群,绝望的面孔,还有废墟中干活的妇女。但检视自1945年以来的历史,奥地利取得的成功令人难以置信:从一个贫困国家上升为世界上裕的国家之一。然而这样的成功故事并不会自动延续下去:若躺在以往成就的桂冠上 ,后果将十分严重。
本书作者汉内斯安德罗施曾任奥地兼财政部长,是一位经历过“二战”、冷战以及欧洲一体化与本轮经济化进程的有识之士。奥地利过往的历史,数百年来阻碍其前进的症结,数字革命下教育的重要性,欧洲福利国家进行改革的必要性,民粹主义和民粹思潮对欧洲的影响,欧洲认同与国家意识的关系……凡此种种皆成为他在本书中的关键性议题,本书可视为安德罗施对持续改革的纲领性呼吁。
中国与奥地利在国家大小、地理与政治制度上存在着各种差异,但两国历史却有着相似之处。同样历经动荡、内战、贫困与战后经济腾飞,对于中国,奥地利可以提供怎样的经验与教训?能确定的是:安逸时代必将终结,未来需要重新争取。

摘要与插图

引言
一个无法自动延续的成功故事“危机”是当今时代一个令人厌烦的词语。近些年来我们处处都会遭遇到难以估量的形形色色的危机:起先是2007年从美国发端的房地产危机,它导致了世界范围的金融与经济危机,并在很大程度上将一场潜伏经年的国债危机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接着是欧洲的危机,欧洲原本正忙于为其货币联盟制定新的规则,因而需要新的机制;其间又出现了银行危机、希腊危机、塞浦路斯危机……
这个被滥用的词语所掩盖的远多于其揭示出来的问题。因果关系被淡化,权衡估量遭搁置,现实问题在历的归应关系消失殆尽。正因如此,近年来有关危机的醒目标题遮住了人们的视野。如果奥地利的年轻人去读历史书,就会意识到其实奥地利自1945年以来有着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历史,从一个贫困国家上升为世界上裕的国家之一。
谁若在“二战”结束时穿过维也纳,看到的会是一个废墟上的城市:饥饿的人群,绝望的面孔,当然还有废墟中动手干活的妇女。尽管经历了战争的惨重代价和巨大破坏以及长达十年之久的被占领地位,今天的奥地利在众多经济比较数字上已经处于地位。就富裕程度而言,我们是世界第11位,在欧洲甚至是第3位。在人均收入上,如果依据基尼系数来衡量,奥地利则是均衡的国家之一。在世界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中,维也纳属于生活质量的城市。
经历了经济危机导致的下滑之后,2012年奥地利的出口攀上历史新高,达到1235亿欧元。自2002年以来,奥地利连续实现经常性项目盈余,总额超过700亿欧元。与欧洲大陆其他实力强劲的国民经济体相比,我们在过去几年里发挥超常:甚至连荷兰都预计在2013年会出现自2009年以来的第三次衰退,而迄今为止奥地利国内生产总值仅在2009年出现过衰退。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惊人的上升势头和强劲发展?
与第一共和国的困境相反,那是一个“谁都不想要的国家”,它始终挣扎在多瑙君主国崩溃的震荡之下,而1945年之后的奥地利则对国家的生存能力具有的信赖。在纳粹统治下,来自奥地利各个政治营垒的众多政治家们都在集中营里反思并厘清了思路:在达豪或者其他什么恐怖地点产生了其后第二共和国的领导人物:利奥波德·菲格尔、阿方斯·戈尔巴赫、弗里茨·博克、弗朗茨·奥拉、罗莎·约赫曼、卡尔·塞茨以及其他一些人。1934年的内战,奥地利法西斯统治下的经历,民族社会主义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凡此种种导致了政治信念的转变,奠定了一种新的认知的基石。绝不允许忘记的是众多公民,尤其是犹太公民在奥地利被纳粹德国吞并之后遭到杀害或者逃亡。一大批劫后余生者战后幸运地重归家园。
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1947年6月5日在其的哈佛大学讲演中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在经济上这是一个为挽救荒芜的旧大陆所实行的通过援助达到自助的巨大项目,尤其对奥地利来说是莫大的恩赐。在1948年到1952年间美国根据马歇尔计划总共提供了124亿美元援助,在全部受援国中奥地利人均受援额为第二,一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其中相当份额是以补助的方式而非需偿还的贷款。1945年至1955年间奥地利接受的援助物资总价值超过10亿美元。时至今日,欧洲复兴计划基金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仍然扮演着一个有益的角色。与经济相比,更为重要的也许是心理效应,此外朝鲜战争也推动了景气繁荣。
在那铁幕关闭的艰难时代,从外交上来看,马歇尔计划意味着一个新的导向:第二共和国通过与西方经济体系结成一体,选择了外交与经济政策的新方向,抛弃了奥地利传统的东欧与东南欧的势力范围,全面地倒向西方。
鲜为人知的是,其实当时还是存在着选择另外一种方向的可能性:因为美国要求由美国占领当局主管分配援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