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贞观政要:译注与诠释 (一部历代君王都视为治国方略的古典领导学、总结古代政治伦理精粹的名著!)

价格 42.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2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新图书资料发布

VIP   VIP会员第2年
资料通过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贞观政要》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戒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使这部著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
本书对这部史书加以注释、翻译、诠释,是一部独具、富有启发的经典典籍导读。

目录

卷一      001
003  君道第一(一)
005  君道第一(二)
007  君道第一(三)
008  君道第一(四)
012  君道第一(五)
016  政体第二(一)
018  政体第二(二)
019  政体第二(三)
020  政体第二(四)
022  政体第二(五)
025  政体第二(六)
027  政体第二(七)
 
卷二      029
031  任贤第三(一)
033  任贤第三(二)
035  任贤第三(三)
039  任贤第三(四)
042  求谏第四(一)
044  求谏第四(二)
046  求谏第四(三)
048  纳谏第五(一)
050  纳谏第五(二)
052  纳谏第五(三)
054  直谏(一)
057  直谏(二)
060  直谏(三)
062  直谏(四)
064  直谏(五)
066  直谏(六)
068  直谏(七)
070  直谏(八)
072  直谏(九)
 
卷三      075
077  君臣鉴戒第六(一)
078  君臣鉴戒第六(二)
080  君臣鉴戒第六(三)
081  君臣鉴戒第六(四)
083  君臣鉴戒第六(五)
087  君臣鉴戒第六(六)
089  君臣鉴戒第六(七)
091  君臣鉴戒第六(八)
093  择官第七(一)
095  择官第七(二)
097  择官第七(二)
099  择官第七(三)
101  择官第七(四)
103  择官第七(五)
105  择官第七(六)
109  封建第八(一)
111  封建第八(二)
114  封建第八(三)
117  封建第八(四)
 
卷四     121
123  太子诸王定分第九(一)
125  太子诸王定分第九(二)
127  太子诸王定分第九(三)
129  尊敬师傅第十(一)
130  尊敬师傅第十(二)
132  尊敬师傅第十(三)
134  尊敬师傅第十(四)
136  尊敬师傅第十(五)
138  尊敬师傅第十(六)
140  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一)
143  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二)
146  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三)
148  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四)
151  规谏太子第十二(一)
154  规谏太子第十二(二)
157  规谏太子第十二(三)
160  规谏太子第十二(四)
162  规谏太子第十二(四)
167  规谏太子第十二(五)
 
卷五      173
175  仁义第十三(一)
176  仁义第十三(二)
178  仁义第十四(一)
182  仁义第十四(二)
184  仁义第十四(三)
186  仁义第十四(四)
188  仁义第十四(五)
191  仁义第十四(六)
192  孝友第十五(一)
194  孝友第十五(二)
196  公平第十六(一)
198  公平第十六(二)
200  公平第十六(三)
203  公平第十六(四)
205  公平第十六(五)
209  公平第十六(五)
213  公平第十六(五)
217  公平第十六(六)
223  诚信第十七(一)
224  诚信第十七(二)
229  诚信第十七(三)
 
卷六      231
233  俭约第十八(一)
234  俭约第十八(二)
237  俭约第十八(三)
240  谦让第十九(一)
242  谦让第十九(二)
244  仁恻第二十(一)
246  仁恻第二十

摘要与插图

卷一
 
君道第一(一)
 
原典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①。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理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②。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讟既作,离叛亦兴③。朕每思此,不敢纵逸。”
谏议大夫魏徵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④。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⑤。’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注释
①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就好像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吃饱了,人也就死了。②皆由嗜欲以成其祸:都是追求享受和欲望才造成了祸端。③怨讟既作,离叛亦兴:怨讟(dú),亦作“怨黩”,因怨恨而出诽谤之言。讟,怨恨。抱怨既然已经有了,那么背离叛乱也就不远了。④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都是反省自身的行为,才能远及一切事物。⑤未闻身治而国乱者:没有听说过治理国家的人能够管好自身,而他所治理的国家还会发生混乱的。
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作为一个君王,一定要先保存老百姓。如果君王以损害老百姓的利益来达到自己享乐的目的,就如同割取自己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吃饱了,人也就死了。如果君王想让天下安定,必然要从端正自身做起,身正不怕影子斜,上至朝廷清明无事,下至民间安定没有动乱。我每每思忖至此,就想到身不正其实并不在于外物,全都是追求享受和无止尽的欲望造成的祸端。就像贪食美味佳肴,沉溺于歌舞女色,这样的欲望越多,对自身的损害就越大,不但妨碍政事,还动摇百姓民生。这时君王如果再说出一些无道妄言,那么天下必然人心离散,怨言横生,叛乱之事也就不远了。我每想至此,就不敢再恣意放纵自己。”
谏议大夫魏徵听了这话说道:“自古以来,圣明的君主都善于从反省自身做起,从而由己推远,远离一切身外之物的拖累。当年楚王聘请詹何,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方法,詹何则以修养自身的道理来作答。楚王不解,便再次问他如何治理国家,詹何回答说:‘从来没有听说过管理好自身的人却治理不好国家的。’陛下刚才所明示的,正与古时道理如出一辙。”
解析
《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即若管理者自身行得正,那么他不用下命令,下面的人也会遵从;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那么即使三令五申,下面的人也不会遵从。由此可见,无论是君王还是普通的管理者,加强自身的修养是重要的。
行得正,坐得端。一个人只有加强自身修养,才能让他人诚服,才会让别人乐意跟他合作;如果自身行不正、坐不端,那么即使给他再好的机遇,他也没有能力抓住。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