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东方-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红色记忆-(上下卷)

价格 200.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2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新图书资料发布

VIP   VIP会员第1年
资料通过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如果党也有籍贯的话,中国共产党的籍贯便是上海。兴业路上的那座青砖白缝的石库门房子,便是她呱呱坠地的产房。
  从1921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共举行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三次在上海。二十八年间,中央领导机关有三分之一以上时间设在上海。党的众多领导人,、、、、、陈云等,都曾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与共产联系的据点,左翼文化的阵地,统一战线的堡垒,都在这里。
  朱纪华、俞克明、徐建刚、邢建榕主编的这本《日出东方(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红色记忆上下)》以故事手法,生动展现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间跨度里党在上海留下的足迹,图文并茂,通俗可读,书中吸收了不少党史研究的新成果和新发现,史料丰富,视野开阔,体现出了对于党史研究成果在内容表现和出版样式创新方面所做的探索。

目录

总序李琪
专家导言熊月之
建党时期
一枝独秀《新青年》以民主批判专制,解放思想;以科学说明真理,摆脱蒙昧
“五四”中的上海学生中华志士多,爱国亦千秋
蔡和森留法条条道路都能寻找振兴中华之路
建党前夕在上海湘江直连黄浦江,留得千秋脚印在
上海工人的第一个五一劳动节记取良辰,红旗飞舞,走上光明路
共产代表维经斯基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和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登高一呼群山应,神州今日起风雷
弄堂里的外国语学社渔阳里中真理在,至今犹唱革命歌
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石破天惊,望日出,看霞起
俞秀松:第一任团书记少年立志报国时,破浪飞舟誓献身
李启汉力止海工人学校上海工人好勤学,习武习文翱翔飞
中国共产党诞生焰焰烧天明灯悬,自此红遍满神州
一大代表李汉俊楚天儿女走四海,寻得真理救中华
董必武在建党时期群英结党救中华,脱颖人来换彩霞
海上萍踪特抒政理合南北,未许主张泯浊清
英美烟厂大罢工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能胜利
与人民出版社书籍散布火种,火种燃烧大地
陈独秀组织召开中共二大坚信共产主义真理
上海平民女校妇女有文化,妇女要自立
寻找真理万里寻正道,他年擎红旗
孙中山与陈独秀号角一声惊睡梦,叱咤风云挽沉沦
“东方红色大学”创办新学校是为了关闭旧监狱
五四时期的鹤呜九皋,大鹏展翅
三曾里中共中央机构岂是寻常百姓家,蕴藏地覆天翻事
《歌》第一个翻译者从来没有救世主,也没有神仙和皇帝
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立百代业,开儿女胸襟
与中共四大披荆斩棘寻常事,经纶妙策定方轨
邓中夏与二月大罢工雨暴风狂天地昏,高歌昂是工人
侯绍裘办学革故鼎新千载事,照人肝胆是侯生
五卅惨案南京路上血如海,壮士浩志气如虹
《热血日报》写尽胸中无限事,敢抛热血护正气
陈云和商务印书馆罢工运动浦江江潮浪涛高,亦赖持旗弄潮儿
毛泽民办印刷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开先河的通信图书馆传播文化,增长民智,读书有益,不在大小
轻的政治局委员当年年少正翩翩,奋身学做擎天柱
上大学生余泽鸿辗转江湖云海间,拼将鲜血换自由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工人阶级一声吼,万马奔腾天地换
“四·二”政变血腥的屠杀掩盖不了墨写的事实
工人汪寿华浑身是胆任去留,丈夫于世何所求
营救陈延年龙华桃花红万朵,都是烈士血染成
赵世炎血洒枫林桥龙华授见丹心,浩气如虹铄古今
浦东工人杨培生临终犹唱歌,狂飙为我自天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小蒸农民暴动强敌手中铁,农友衣上血,若为自由故,头断肢可裂
赴湘鄂西龙归大海,翻江倒海
“向太阳”的蒋光慈冲破白色恐怖,迎来前途光明
“杨铁人’杨匏安杀头何足惜,名节珍
陈赓特科传奇能受天魔真铁汉,不遭人忌是庸才
罗亦农被捕牺牲慷慨就义刑场去,为花欣作落泥红
聂荣臻在特科和军委龙潭虎穴何足惧,行走险道如等闲
法庭上的斗争正义有时迟到,历史永远公正
庄行暴动曙光初晓,霹雳一声,二十年后,再看天下
中共中央秘书长沧海横流,青年已显栋梁材
1929年上海之行南北来回,艰途千里,将军信使,功不可没
彭湃、杨殷狱中纪实世代承继民族魂,苍穹永震正气歌
诛杀白鑫案那些忽视历史的人会因为重蹈历史而受到惩罚
有“红色摇篮”之称的大同幼稚园红色摇篮,红色育人
第一座红色秘密电台长空万里一瞬,不须跋山涉水
隐秘在上海的中央文库烈士写成的档案,档案记录的烈士
左联成立前的小插曲写得文坛千

摘要与插图

南下上海在上海的沪西,有一处名叫小沙渡的地方。这里建有许多纺织与面粉工厂。在厂房周边,逐渐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工人聚居区。1920年11月的一天,这里发生了一件新鲜事,一个看上去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在工友们的围观下,将一张写有“工人半日学校”黑字的白纸条,贴在了自己住所的大门上。
  这个年轻人名叫李启汉,1920年刚满22岁,湖南江华县人。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家里共有五个孩子,李启汉排行老大。父亲李士藩是个穷秀才,虽没有太多钱,但仍全力支持李启汉读书。他也好学上进,因成绩优异,得以进入湖南省会长沙的岳云中学。
  李启汉进入岳云中学两年以后,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爆发了。突然进发的爱国热情激荡着每个热血青年的心,李启汉也不例外,即将高中毕业的他没有想着再进大学深造,也不打算回家过安稳日子,而是积极投身学生运动之中。
  恰好此时,另一位出生于湖南的学生邓中夏陪同一名北京学生代表来到长沙,他们此行的目的是鼓动湖南学生们一起来响应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声援“五四”运动。李启汉以岳云中学学生代表的身份,参加了有关会议,由此结识了、邓中夏等湖南学生运动的们。1920年1月,湖南人民“驱逐军阀张敬尧运动”进入高潮,率领一个“驱张代表团”前往北京请愿,李启汉作为其中一员,也随同北上。
  来到北京的李启汉,找到正在北大国文系读书的老乡邓中夏,借住在他的宿合里,两人由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通过邓的介绍,他开始在北大旁听等人的课程,接受马列主义宣传和教育,同时还参加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各项活动,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奋斗目标。
  到了夏天,李启汉突然放弃北大旁听的机会,起身离开了北京。原来,他要前往上海,去拜访另一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者陈独秀。在上海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陈独秀的寓所中,李启汉见到了陈独秀,结识了俞秀松、陈为人、罗亦农、许之祯等人。他加入了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并负责在工人群众中开展活动。作为当时中国的工业中心,上海给了李启汉广阔的活动舞台,他主动深入群众中间、了解工人疾苦,满腔热情地宣传着马列主义,逐渐成长为一名不折不扣的工人运动。
  半日学校在开展工人运动的过程中,李启汉深刻感受到工人群众对于知识文化的渴望。因为缺少文化教育,大家往往无法理解马列主义的宣传口号,对自身受压迫和剥削的现状也缺乏了解。要做好工人工作,必须提高工人们的文化素质,要提高文化素质,必须开展基础教育。李启汉和同志们萌生了要开办一所针对普通工人的补习学校的想法。
  为了更贴近工人群众,学校选址沪西小沙渡。李启汉租下日商内外棉九厂的6间小工房,楼下3间打通连成一体,做大教室使用。楼上则划分成一大一小的两间,小间是李启汉的卧室兼办公室,大间则成了工人们的活动室。因为没有通电,教室里只能挂盏煤油灯用于夜间上课的照明。
  补习学校终于在1920年的秋天正式开课了。李启汉考虑到工友们在工余才有时间读书,特意将课程分成早晚两班,“半日学校”由此得名。刚开始时,工人们对这个新鲜事物还有些顾虑、参加的人并不是很多。李启汉主动走出去和大家聊天,了解对半日学校的看法。
  从谈话中得知,工人们普遍觉得做工太劳累,生活又困苦,平时连吃饭都成问题,对读书的兴趣自然不大。李启汉经过调查后,决定改变教学方法,索性在半日学校里组织起工人俱乐部、游艺室等,让工人们觉得这是一个放工后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来得自然就多了。李启汉再借机向大家宣传学习知识文化的种种好处,工人们亲眼看到“半日学校”上课的真实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