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治发展报告(2014)

价格 80.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2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新图书资料发布

VIP   VIP会员第1年
资料通过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北京法治发展报告(2014)》保持了“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的基本架构:一是增加了“知识产权专版”,目的在于贯彻北京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加大对于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的关注和研究。二是在大事记部分,不再根据部门和领域分开编纂,而是直接按照日期编排,更为简明扼要。各部分的基本情况如下:
    本年度总报告篇幅已经达到3万字,分量大大增强。总报告分别从地方立法、法治政府建设、审判与检察、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与法学研究等方面,叙述了2013年的法治建设的基本情况,客观评价了各领域取得的积极进展,有的放矢地分析了北京法治建设的不足和问题。在行文中更加注重年度报告的延续性。
    分报告包括北京市地方立法工作报告、北京市法治政府发展报告、北京市审判与检察工作报告、北京市法律服务行业管理报告、北京市法学研究发展报告5篇,分别介绍了2013年相关法治领域的基本动态、主要进展、现存问题、下一步的工作思路等内容。
    专题报告共有13篇文章,重点关注了2013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北京法治建设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新增加的“知识产权专版”包括5篇文章,开篇为“2013年北京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该文对2013年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状况进行了总体介绍,资料详实,数据,参考性较强。其余4篇文章分别关注了北京知识产权领域的不同法律问题。
    2013年度的“大事记”按照日期对各参编单位报送的法治事件进行了编排,大大提高了该部分的可读性。“2013年北京法治发展大事记”是了解北京年度法治进程的重要线索。

目录

总报告
2013年北京法治发展报告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治研究中心/法学研究所
分报告
2013年北京市地方立法工作报告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
2013年北京市法治政府发展报告
北京市人民政府法制办
2013年北京市审判与检察工作报告
北京市人民法院北京市人民检察院
2013年北京市法律服务行业管理报告
北京市司法局北京市律师协会北京仲裁委员会
2013年北京市法学研究发展报告
北京市法学会
专题报告
信访法立法的科学论证与基本问题
北京市信访矛盾分析研究中心
都反恐立法与反恐立法的衔接
张学永翟金鹏
北京市《刑事诉讼法》实施情况的报告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刑事诉讼法》执法检查组
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给控申检察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以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机制改革为视角
郭晓宏康健杜先标韩燕平
北京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实践与法治化探索
张景荪孙午生孙建安
京津冀大气污染合作治理的法治化
——基于软硬并重的混合法模式
陶品竹
侵害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研究
——以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为视角
王伟庄晓晶林洁白磊赵康
刑事诉讼中律师权利保障工作机制研究
周晓燕张际枫侯晓焱邓洪涛黄福涛张倩
司法公开制度及其实践样态
——以北京基层法院为视角
张志富杨炎辉
关于推进基本公共法律服务的思考
于泓源
2013年北京市网络法律治理发展情况分析
于雯雯
北京市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律制度研究
罗瑞芳
公共图书馆法律地位及其治理研究
——以公共图书馆立法及公益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为背景
王伟伟
知识产权专版
2013年北京知识产权保护状况
北京市知识产权局
“大数据”时代下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
邱志英杨岱君
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柴爱军
网络环境中版权保护的发展
徐家力
促进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建议
刘蕾
大事记
2013年北京法治发展大事记

摘要与插图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确立为我国新时期法治建设的新目标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法治中国”进入党的纲领性文件,意味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一个全新发展阶段。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也在于实施”,建设法治中国,目标恢弘,但必须着眼当下。没有切切实实的落实,法治只能是一句空话。法治中国的落实,既在于国家自上而下的体制机制的改革,也在于地方法治的创新推动。空有国家法律体系,而无举国各地以之为准绳的活生生的秩序,一国法治就是空中楼阁。在这样的背景下,2013年,北京市地方法治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和进展,这不仅表现于地方法治建设中一系列制度机制的创新,将法律条文转化为活生生的秩序,而且表现于以法治方式有效化解一系列社会高度关注的、体现社会突出矛盾的事件,从而释放了社会风险,维护了社会秩序,体现了公平正义,推动了社会和谐发展。有鉴于此,我们联合北京市各主要法治工作部门,组织编撰了《北京法治发展报告(2014)》。
本报告编纂过程中的主题酝酿、稿件征集、文字编辑等各个环节都得到了中共北京市委政法委员会、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北京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北京市人民政府信访办公室、北京市司法局、北京市人民法院、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北京市公安局、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市律师协会、北京市法学会、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等编委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们致以深深的谢意。
《北京法治发展报告(2014)》保持了“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的基本架构,仅做了一些微调:一是增加了“知识产权专版”,目的在于贯彻北京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加大对于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的关注和研究。二是在大事记部分,不再根据部门和领域分开编纂,而是直接按照日期编排,更为简明扼要。各部分的基本情况如下:
本年度总报告篇幅已经达到3万字,分量大大增强。总报告分别从地方立法、法治政府建设、审判与检察、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与法学研究等方面,叙述了2013年的法治建设的基本情况,客观评价了各领域取得的积极进展,有的放矢地分析了北京法治建设的不足和问题。在行文中更加注重年度报告的延续性。比如在分析2013年立法数量时,报告指出:北京市2013年制定、修订地方性法规仅为3部,是自2010年以来立法数的一年。2010年至2012年3年间,北京市制定、修订的地方性法规数保持在六七部,2013年的3部仅为平均水平的半数。虽北京市2013的地方性法规数降低,但政府规章数从2012年的3部上升到8部,整体立法数基本与2012年持平。
分报告包括北京市地方立法工作报告、北京市法治政府发展报告、北京市审判与检察工作报告、北京市法律服务行业管理报告、北京市法学研究发展报告5篇,分别介绍了2013年相关法治领域的基本动态、主要进展、现存问题、下一步的工作思路等内容。
专题报告共有13篇文章,重点关注了2013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北京法治建设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信访法立法的科学论证与基本问题》着眼于“信访洪峰”背景之下的信访制度的未来走向,指出“单纯地取消或强化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下中国的信访问题,那么,一条走渐进性整合信访制度的思路逐渐受到各方的重视。在整合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在尊重和结合中国既有的政治体制结构和法律制度的前提下,站在中国宪法体制这一具有全局性的体系框架下,寻求问题的解决。因此,中国信访制度的运作必然应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具有普遍效力的全国性的法律,予以调整。”《北京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