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经济利益与中国农民犯罪原因研究》论证了压力—反应模式对研究农民犯罪的适用性,构建了农民犯罪成因分析的理论框架,系统探讨了农民犯罪的发生机理和深层原因,得出了经济压力是农民犯罪主要驱动力的基本判断;分析了农民经济压力的来源、特征以及经济压力下农民生存的困境;剖析了经济压力传递、承纳过程,归纳出农民应对压力的基本方式,阐明了诱惑农民犯罪的社会与个人因素;构建了农民犯罪的成本收益模型,揭示了农民犯罪经济决策的过程;形成了农民犯罪的制度创新设计,提出了科学可行的思路与对策。《经济利益与中国农民犯罪原因研究》运用压力—反应模式解释我国现阶段农民犯罪发生机理和原因,提出了通过阻断经济压力传导链农民犯罪的观点,这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创新。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不可逾越的门槛
    一  化解三农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
    二  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的突出问题:三农问题
  第二节  农民犯罪问题严重威胁着和谐社会的构建成效
    一  农民犯罪是三农问题的表现
    二  农民犯罪问题严重妨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第三节  本书的观察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二  本书的基本内容
    三  本书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  国外研究概况
    二  国内研究概况
    三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和趋势展望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犯罪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一  历史唯物主义是犯罪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  犯罪是对社会的反抗
    三  犯罪是经济因素造成的
  第六节  本书可能的创新点
  第七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的目的
    二  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农民犯罪成因分析的理论模式:压力—反应模式
  第一节  经济利益:开启农民犯罪成因之门的钥匙
    一  农民犯罪大多与经济利益相关
    二  犯罪与经济利益相关性的理论解说
    三  经济利益对犯罪的诱导:经济压力
    四  从经济利益角度分析农民犯罪的意义
  第二节  现阶段我国农民承受的经济压力的来源
    一  农民居于社会层的传统
    二  农民经济观念上的矛盾
    三  经济变革和经济转型的压力
    四  农业产业技术经济特征形成的压力
    五  经济压力的社会后果所导致的压力
  第三节  农民犯罪原因理论分析模式:压力—反应模式
    一  生态经济学的压力—反应框架模式(PRS)
    二  农民犯罪分析中压力—反应模式的引入
    三  农民犯罪的压力—反应模式的分析框架
第三章  经济压力:农民犯罪的驱动力
  第一节  农民的社会地位压力
    一  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民的弱势地位
    二  农民的政治权利被弱化
    三  社会普遍歧视农民
  第二节  社会进步和社会转型的压力
    一  农民被社会进步所排斥
    二  农村变革中农民财产权与经营权的尴尬
    三  农民被边缘化
  第三节  自身被割裂:农民的角色冲突
    一  农民多重社会角色间的冲突
    二  农民角色转换的痛苦
  第四节  农民内部的矛盾压力
    一  农民的分化
    二  农民之间的攀比
    三  农民之间的经济冲突
第四章  经济压力的后果:诱导农民犯罪的状态
  第一节  农民生存条件困难
    一  农民是社会贫困群体的主要构成部分
    二  农民的相对贫困现象日益严重
    三  农民获得收入机会少,增收困难
  第二节  经济活动受到抑制
    一  基础设施和经济环境落后于城市
    二  乡镇企业的困境
    三  金融资源匮乏
  第三节  发展困境
    一  农民创业的约束
    二  转换角色的困难:农民工困境
  第四节  社会地位差距
    一  经济地位差距
    二  社会政治地位差距
    三  文化生活的差距
第五章  经济压力的传导与承纳
  第一节  经济压力传导与承纳的过程
    一  第一阶段  传递与接受
    二  第二阶段  判断
    三  第三阶段  承纳与内化
  第二节  影响农民对经济压力承纳的因素
    一  收入
    二  年龄
    三  文化程度
    四  心态
  第三节  经济压力的承纳极限与“减压阀”



   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