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犯罪被害人研究综述

价格 64.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2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新图书资料发布

VIP   VIP会员第1年
资料通过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中国犯罪被害人研究综述》是“中国犯罪学研究30年综述丛书”之一,全书共分14个章节,主要对中国犯罪被害人知识作了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犯罪被害人基本问题研究、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研究、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和权利研究、被害人保护视野中的恢复性司法研究、暴力犯罪被害人研究等。该书的出版为我们展示了30年来我国在犯罪学领域取得的学术成果,从而为将来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中国犯罪学研究30年综述丛书》是中国犯罪学恢复重建走过的30年历程的一种学术总结,也是一份献礼。

目录

序言 被害人研究三十年
一、被害人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二、被害人研究的基本内容
三、被害人研究的贡献、反思及前瞻
基础篇
第一章 犯罪被害人基本问题研究
第一节 犯罪被害人的概念
一、被害人与犯罪被害人之分
二、犯罪被害人的内涵
三、犯罪被害人概念中的犯罪之争
四、犯罪被害人的外延之争
五、直接被害人与间接被害人之争
六、简要述评
第二节 犯罪被害人的特征与分类
一、犯罪被害人的特征
二、犯罪被害人的分类
三、简要述评
第三节 犯罪被害人学概述
一、犯罪被害人学的概念、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
二、犯罪被害人学的功能
三、犯罪被害入学的产生与发展
四、简要述评
第四节 被害调查
一、被害调查与被害人调查
二、被害调查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三、被害调查的历史发展
四、犯罪被害人调查及美国全国犯罪被害调查
五、对我国被害调查制度的理论建构
六、被害调查在我国的开展
七、简要述评

第二章 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研究
第一节 被害人与犯罪人关系研究综述
第二节 被害人与犯罪人关系的基础研究
一、对犯罪过程中被害人与犯罪人关系的认识论研究
二、被害人与犯罪人关系的研究视角
三、简要述评
第三节 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互动关系
一、被害人与犯罪人互动关系的概念
二、被害人与犯罪人互动关系研究的历史回顾
三、被害人与犯罪人互动关系类型
四、简要述评
第四节 被害人与犯罪人的角色转化
一、被害人与犯罪人的角色转化类型
二、被害人与犯罪人角色转换机制研究
三、简要述评
第五节 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其他关系
一、对应共存关系
二、刺激与反应关系
三、责任分担关系
四、刑事对立关系
五、简要述评

第三章 被害性与被害研究
第一节 被害性研究综述
一、被害性研究综述
二、被害性的定义
三、被害性的内容
四、被害性的其他研究
五、简要述评
第二节 被害研究
一、被害的概念、特征与种类
二、被害与犯罪的关系
三、被害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四、被害的理论根据
五、被害的实施
六、简要述评

制度篇
第四章 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和权利研究
第一节 被害人诉讼地位和权利的比较研究
一、被害人诉讼地位和权利的历史比较研究
二、世界主要国家被害人诉讼地位和权利的比较研究
三、两大法系中被害人权利保障的比较研究
四、简要述评
第二节 我国被害人诉讼地位和权利的变迁
一、1979年《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和权利
二、1996年《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和权利
三、简要述评
第三节 我国被害人当事人诉讼地位的理论基础
一、尊严价值理论
二、报应观念
三、刑事救济理论
四、程序正义理念
五、简要述评
第四节 我国被害人诉讼权利的完善
一、被害人的上诉权
二、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
三、被害人的诉讼代理权
四、被害人的知情权
五、简要述评

第五章 被害人援助制度研究
第一节 被害人援助的概念和意义
一、被害人援助的概念
二、被害人援助制度的意义
三、简要述评
第二节 被害人援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一、被害人援助制度的产生
二、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被害人援助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三、我国被害人援助制度的历史和现状
四、简要述评
第三节 被害人援助的内容
一、被害人援助体系
二、被害人援助方式
三、对特殊刑事被害人的特殊援助
四、被害人援助

摘要与插图

六、简要述评
  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我国被害研究,迄今已经发展了20年,纵观其研究内容,经过了三次跳跃式发展,也就是说可以将其研究过程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被害研究初期。在这个时期,我国学者对被害开始进行探索,涉及了一些基本问题,如被害的定义、意义以及防范策略。该时期相关研究数量少,研究内容不多,也欠深入,防范策略还没有跳出传统犯罪的思路,被害人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未见应用其中。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被害研究的初步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学者开始将情景理论、被害人责任、被害补偿等被害人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应用于被害之中,但此时参与研究的学者并不多见,研究的内容也不多。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被害研究内容迅速发展的时期,学者们从前期的仅论述被害一两个问题的状态,开始进入较为全面阐述被害的阶段,此时出现了被害的概念、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被害的种类、重要性、重点以及被害教育的研究,为下一时期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阶段,21世纪至今:被害研究向纵深发展期。进入到新世纪被害的研究发生了重大变化:(1)研究内容既全面又具体。全面性不仅体现在对被害的探讨角度更加多元,出现了一些以前尚未关注的领域,如被害的主客体研究、被害的理论根据;而且体现在对被害实施策略与方法的建构上日益综合化、系统化,使被害研究更趋完整。具体性,先体现在对被害教育、被害防范意识的提高等内容进行了专门研究;其次体现在被害举措更具可操作性。(2)研究更趋深入和理性。21世纪以来,在被害研究中仍然会涉及被害概念、与犯罪的关系等以往领域的内容,但对老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入、准确;在强调被害重要性的同时,有学者适时提出不要过度夸大被害的效果,使研究更趋理性化。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