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巴菲特的半个世纪投资生涯之中,经历了性的经济萧条,东西方的冷战,美国数次的对外战争,以及美国国内多次的动乱,石油危机、股票市场的崩盘、9·11恐怖袭击…… 每一次事件,都曾激起金融市场的大动荡,无数的投资者因此而倾家荡产,可巴菲特却总能绝地反攻,乘风破浪,满载财富,高唱凯歌。这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虽不绝后但。如此巨大的成功,使得巴菲特在投资界中,拥有如同教皇一般尊崇的地位,其投资思想也为无数的投资者所信奉。 而在目前的中国,“股神”巴菲特的名望早已经越出了投资界的领域,巨额的财富和高尚的品德,令巴菲特几乎家喻户晓。 相应的,关于巴菲特的的图书也受到了追捧,市面上这样的书不在少数,但客观而论,这类书虽然各有各的精彩,但是,要么更多关注巴菲特的生活、家人、朋友、婚姻以及关于他的趣闻轶事,流于庸俗,要么只管讲巴菲特的投资理论和方法,过于专业,曲高和寡。 现实的成功,总能在历史中寻找到答案,这是历史的价值所在。如果我们要探究巴菲特成功的奥秘,毫无疑问,要回过头去,追寻他一路走去的足迹,研究他一生的历程。要做到这一点,阅读他的传记,当然是单的而且有效的方法。但是,这只是硬币的一面,巴菲特之所以为巴菲特,毫无疑问,要的还是在于他投资上的巨大成功。 所以说,要透彻的了解巴菲特,要学习巴菲特在危机中的生存智慧,就不仅要了解他的成长史,了解他的生活,了解他的个性,更要了解他的投资思想和投资方法。这两者缺一不可。而本书正是以此为出发点而精心撰写的。 本书以传记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巴菲特怎样成长为华尔街股神、财富的传奇历程,全面解析巴菲特的成功,力图向读者展现一个全面的、立体的、鲜活的巴菲特形象。更为可贵的是,本书并没有落入一般传记作品的窠臼,不仅在叙述巴菲特的成长史时融合了点睛之评,还对巴菲特的投资思想和方法做了专章介绍。所以说,在金融危机下,此书不仅可以成为青年朋友的励志典藏,也可以为正在股市浪潮中迷惑不定的众多投资者提供很大的帮助。
目录
卷一 成长篇——巴菲特的流金岁月
如果成不了百万富翁,我就从奥马哈的楼上跳下去。
巴菲特家族与巴菲特
1929,股灾;1930,巴菲特诞生
数字与股票:少年巴菲特兴趣的两件事
巴菲特也曾是不良少年
名师高徒,巴菲特的“精神之父”格雷厄姆
收获爱情
菲利普·费雪与巴菲特
卷二 创业篇——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史
我无法忍受一生之中有什么东西是我想要却无法拥有的。
创业,由100美元开始
外部合伙人的加入
牛“小”试:玩转美国运通
激流中的选择:暂别股市
收购伯克希尔·哈撒韦
收购喜诗糖果公司:一笔具有重大意义的投资
股神归来
卷三 投资篇——股神是怎样炼成的
在人的一生中,只要做对几件事就成了。如果投资者能够做到真正熟悉几个行业后进行大量投资,一定会获得巨额利润。
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
牵手凯瑟琳·格雷厄姆,《华盛顿邮报》的一段传奇
成为报业大亨:一场残酷的个人胜利
婚姻生活遭遇危机
B夫人——巴菲特心目中的理想商人
1987,股市大崩盘中的巴菲特
名的投资案例:巴菲特与可口可乐
投资吉列
所罗门的救世主
与迪士尼的两次“亲密接触”
投资中石油
2008,金融危机下的巴菲特
谁会成为股神接班人?
卷四 生活篇——以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
投资吸引我的地方之一就在于能以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而不必仅仅穿的像个成功人士。
用财富分享爱和关怀
个人爱好:有桥牌打,不介意坐牢
节俭是一种本色
巴菲特与比尔·盖茨
巴菲特的子女们
卷五 价值篇——学习巴菲特:不可复制,但应该思考
跟巴菲特做生意,大家都能赚钱。
长期投资战略:选股重要,持股更重要
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
价格好不如公司好
选股如选妻:不熟不买,不懂不选
反其道而行: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股市生存的两大法宝:控制情绪,保持理性
像巴菲特一样阅读
学习巴菲特的几个误区
掌握退出的时机
卷六 成功篇——巴菲特凭什么
我一直坚信我会成为有钱人,对于这一点,我从未动摇过。
一定要相信自己
养成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
成功离不开胆大心细
反思失败
个性魅力是成功的关键
利用人性的弱点
附录
附录一 巴菲特大事记
附录二 巴菲特投资理念的精髓:5+12+8+2
附录三 巴菲特关于投资的23个答案
附录四 巴菲特给投资者的九个启示
附录五 巴菲特给投资者的阅读书目
附录六 巴菲特致股东的一封信(2009年)
附录七 巴菲特经典语录
摘要与插图
卷一 成长篇——巴菲特的流金岁月如果成不了百万富翁,我就从奥马哈的楼上跳下去。
巴菲特家族与巴菲特
巴菲特的先辈自移民到美国后,就开始了其延绵不绝的商业历程,这种先天的血缘关系使他终身热爱赚钱,并从一名小小的报童一跃而成为大名鼎鼎的财富。
巴菲特家族是17世纪移民到美国大陆的。约翰·巴菲特,这个法国新教徒后裔、法国休格洛地区的一位纺织工是巴菲特家族来到美国的人,他是巴菲特的曾祖父。约翰·巴菲特在1969年与汉娜·泰特斯结为夫妻。
西德尼·霍曼·巴菲特则是巴菲特家族来到内布拉斯加州的第一人,1869年,他的S·H·巴菲特杂货店在奥马哈开张了,由此,也展开了巴菲特家族延续至今的商业史。,西德尼的生意做的很艰苦,运货的四轮车由骡子来拉,骡子就拴在杂货店后面的马厩里。
奥马哈始建于1854年。如今是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工商业城市,它紧临密苏里河,人口有几百万之众。是美国铁路、公路交通枢纽,是美国小麦、家畜的大集散地。这里的食品加工业有名,还有肉类加工、黄油、农机制造、铁路装备、电气、石油加工、铅锌冶炼等工业。其南郊有空军基地,是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所在地。这个美国西部城镇富有活力和创业精神,能人辈出,锐意进取。
当奥马哈还在其发展的初期时,巴菲特家族就开始置身于这座城市的商业生活之中。他们的位置与后来成为美国富人办公室的森林景区只有1.5公里的距离。
伴随着奥马哈的一步步发展,西德尼·巴菲特的生活也随之富裕起来。
到了19世纪70年代,奥马哈不仅有了铸铁的建筑物,还有了剧院。到世纪之交的时候,奥马哈耸立起摩天大楼,筑起了地铁,人口数也膨胀到了14万。西德尼·巴菲特建立了个更大的商店,并把两个儿子也引入了生意场中,其中小儿子欧内斯特——即巴菲特的祖父——继承了家族经商的基因,他将杂货店的生意发扬光大。
但是到了欧内期特的儿子霍华德——也就是巴菲特的父亲的时候,他却对成为第三代杂货店店主丝毫不感兴趣。霍华德在内布拉斯加大学里念书时,是《内布拉斯加月报》的编辑,他渴望在新闻界任职。在他读大学四年级的时候,他遇到了巴菲特的母亲利拉·斯塔尔。
利拉·斯塔尔出生在内布拉斯加一个荒凉而又偏僻的小镇——西点,这个镇子只有可怜的2200人。利拉的父亲约翰·安蒙·斯塔尔拥有一家周报——《卡明县民主报》。尽管如此,利拉的家境也不算太好,她的母亲大多数的时间都卧床不起,精神萎靡不振。利拉和她的哥哥以及两个姐妹不得不自己保护自己,而利拉还要协助父亲经营《卡明县民主报》。从五年级开始,利拉就开始坐在高高的凳子上面用手来操作印刷,后来又用上了活字印刷机。有时,当列车在西点停站时,她就冲上车让乘客填写新闻栏目。每到星期四,这个瘦小的女学生就站在巨大的印刷机旁边,紧紧抓住新闻印刷品的纸张,然后在恰当的时候将它们逐一拉出来。
16岁时,利拉从高中毕业,为了筹集读大学的学费,她开始四处寻找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出现在霍华德·巴菲特的办公室里,是想在《内布拉斯加日报》找一份工作,而霍华德正好负责面试。
利拉当年的经历使她语言辛辣,也使她有一种苦涩的幽默。她很美丽,有着仅5英尺高的娇小身材、柔顺的性格以及富有光泽的卷曲的褐发。霍华德很快对这位年轻、睿智、美丽的姑娘产生了爱慕之心。
关于这段故事,还有一个有趣的情节可以作为巴菲特父母爱情的见证,这段经典的情节后来被巴菲特本人多次写进自己的故事。
面试时,霍华德按部就班地问道:“你是学什么专业的?”
利拉还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