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企业提得税讲解与新会计准则转轨操作实务

价格 58.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2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新图书资料发布

VIP   VIP会员第1年
资料通过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快速了解税收变化特点 巧妙安排来年经营计划 熟练会计准则操作实务 解决新旧准则过渡难题  《新企业所得税讲解与新会计准则转轨操作实务》通过比较新旧企业所得税法的差异,分析了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对行业、外交、股市的可能影响。还用简明、实用的语言深刻讲解了新简洁中的各个重要内容,并对其中提到的一些新概念、新知识进行了解释和说明,以便于纳税人对新税法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并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做好预算、适应变化、巧妙调整、抢占自动机、以免在正式实施新简洁时措手不及,出现企业经营管理混乱不堪,纳税处理无所适从的局面。  为了帮助企业实现新旧会计准则的平衡过渡,解决会计准则转轨阶段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我们对企业日常核算中的重点会计科目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配有实际运用的例子,从而使企业会计人员在日常核算中有一个参照标准,快速处理各项会计业务,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了资金的正常流转。因此,《新企业所得税讲解与新会计准则转轨操作实务》不仅是了解和运用新税法的实用工具书,也是企业按照新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的操作指南。

目录

上篇 新企业所得税法讲解
第1章 企业所得税内外合一
1.1 企业所得税法的历史沿革
1.2 两税合并给企业带来什么
1.3 现行内外所得税的差异
1.4 两税合并暗示五大信号
1.5两税合并的整体影响评价
1.6 两税合并对行业的影响
1.7 两税合并对外资的影响
1.8 两税合并对股市的影响

第2章 新旧所得税法的差异比较
2.1 我国现行税制体系
2.2 两税合并是时代的需要
2.3 现行所得税法的实施状况
2.4 企业所得税改革的借鉴
2.5 新税法与现行税法的差异对照
2.6 税收优惠政策的协调

第3章 新企业所得税法讲解
3.1 新企业所得税法的热点解答
3.2 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名词解释
3.3 行业专家学者解读两税合并
3.4 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新思路
3.5 外资企业获五年过渡期分析
3.6 关于所得税税法草案的说明

第4章 所得税实务及会计处理
4.1 所得税的概念
4.2 企业所得税纳税人
4.3 收入总额的组成
4.4 所得税税前扣除规定
4.5 企业所得税税率及计算
4.6 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4.7 企业所得税预缴及汇算清缴
4.8 源泉扣缴与纳税调整
4.9 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4.10 税法与会计处理的差异及协调

下篇 新会计准则转轨实务
第5章 新会计准则亮点分析
5.1 基本会计准则的重大变化
5.2 存货成本计价可选方法减少
5.3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引进新概念
5.4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再转回
5.5 无形资产不再包括商誉
5.6 收入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5.7 可资本化的利息计人合同成本
5.8 债务重组方式发生变化
5.9 用公允价值计量换入资产价值
5.10 扩大了可予资本化的借款范围
5.11 按资产负债表观调整利润总额
5.12 融资租赁引入公允价值概念
5.13 关联方的界定更加明确
5.14 预计负债须在期末调整
5.15 增加了现金流量表的附注披露内容
5.16 现金股利须在报表附注中披露
5.17 会计政策变更采用追溯重述法
5.18 部分新增准则的特点与分析

第6章 次执行会计准囊操作要领
6.1 必须进行追溯调整的项目
6.2 应采用未来适用法的项目
6.3 次执行准则财务报表的列报

第7章 资产类会计科目操作实务
7.1 “库存现金”科目核算实务
7.2 “银行存款”科目核算实务
7.3 “其他货币资金”科目核算实务
7.4 “应收票据”科目核算实务
7.5 “应收账款”科目核算实务
7.6 “预付账款”科目核算实务
7.7 “其他应收款”科目核算实务
7.8 “材料采购”科目核算实务
7.9 “在途物资”科目核算实务
7.10 “原材料”科目核算实务
7.11 “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核算实务
7.12 “库存商品”科目核算实务
7.13 “发出商品”科目核算实务
7.14 “商品进销差价”科目核算实务
7.15 “委托加工物资”科目核算实务
7.16 “周转材料”科目核算实务
7.17 “存货跌价准备”科目核算实务
7.18 “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核算实务
7.19 “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核算实务
7.20 “长期应收款”科目核算实务
7.21 “固定资产”科目核算实务
7.22 “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实务
7.23 “无形资产”科目核算实务
7.24 “长期待摊费用”科目核算实务
7.25 “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实务

第8章 负债类会计科目操作实务
8.1 “短期借款”科目核算实务
8.2 “应付票据”科目核算实务
8.3 “应付账款”科目核算实务
……
第9章 权益类会计科目操作实务
第10章 成本损益类科目操作实务
参考书目

摘要与插图

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是引进技术、资本以及制度,现在这些能带来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越来越小,是内部求新求变的时候了。给外资超国民待遇一直是外国直接投资(FDI)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而高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FDI。食髓知味,地方政府一旦尝到了甜头,就会形成惯性。虽然在吸引外资的过程中,地方改进了一些公共设施与服务,但资源也被固化在这一为外资服务的方向上,而少了探索其他途径的积极性,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当前经济增长模式较为单一的重要原因。
  内外资所得税率并轨,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至少在吸引内外资上“崇洋媚外”的势头会得到遏制。原本信贷优惠、劳动力廉价、土地优惠加上税收优惠,是地方吸引外资催高GDP的四大法宝,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资本、劳力与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扭曲与税收的扭曲。
  按照目前的规定,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基准税率都是33%,而具体到地方会有地方所得税减免,经济开发区或其他名义的税收优惠区的减免,而此类开发区更多在东部而非中西部,造成了实际上的地区不均衡。地方要让GDP看起来好看,实际上却是在竞争诸如能不能设立“特IX”的权利,由于中央与地方的目的并不重合,地方的GDP崇拜导致部分地方官员对地方本身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关注普遍不够。
  税率并轨没有朝减免内资税率,使其享受“外资”待遇的方向改进,也在事实上说明中央对地方可持续发展的忧虑。早在2005年财政部就发布《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有利于提高外资利用水平》的报告,称“调整税收优惠政策不会吓跑外资”,其背后含义就是让地方为内外资税率并轨做好准备。也就是说,税率调整对内外资企业的影响尚在其次,重要的是中央与地方在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税收分配上的博弈。
  实际上,现有税制下,内资注册离岸公司“摇身一变成外资”的不在少数。地方原本也可以争取内资企业,但内资企业发现变成外资的成本更低,这就导致目前大批“假外资”出现。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