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教材是根据21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近化学专业化学基础课教学基本要求编写而成的。全书所有物理量的符号和单位一律采用单位制(SI),专业名词则尽可能与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所公布的《化学名词》一致。
全书分上、下册出版。上册包括气体的pTV关系和性质、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和相平衡六章;下册包括电化学、统计热力学、界面现象、胶体化学和化学动力学五章。书中列举了众多物理化学在日常生活和科研生产中的实例,将有助于读者对物理化学原理和定律的理解。此外,与本书配套的含有全部习题详解的解题指南与本书同步出版。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工类、材料类、制药类、环境类、化学类、生化类等化学类和近化学类有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亦可作为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7章电化学
7?1离子的迁移
7?1?1原电池和电解池
7?1?2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
7?1?3法拉第(Faraday)定律
7?1?4离子的迁移数
7?1?5离子迁移数的测定方法
7?2电解质溶液的电导
7?2?1电导、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
7?2?2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随浓度的变化
7?2?3离子独立运动定律和离子的摩尔电导率
7?2?4电导测定及其应用
7?3强电解质的活度、活度因子及德拜?休克尔极限公式
7?3?1溶液中离子平均活度和离子平均活度因子
7?3?2德拜?休克尔极限公式
7?4可逆电池及其电动势的测定
7?4?1电池的构造及各部分功能
7?4?2电池的书写规定
7?4?3电极电势产生的机理
7?4?4可逆电池
7?4?5可逆电极的类型
7?4?6韦斯顿(Weston)标准电池
7?4?7可逆电池电动势的测定
7?5可逆电池热力学
7?5?1由可逆电动势E计算电池反应的ΔrGm
7?5?2由电池的温度系数计算电池反应的ΔrSm
7?5?3由可逆电动势E和电池温度系数(?E/?T)p计算电池反应的ΔrHm
7?5?4计算原电池可逆放电时的热效应Qr
7?5?5可逆电池电动势与浓度关系——能斯特(Nernst)方程
7?6电极电势
7?6?1金属接触电势Δ?1
7?6?2液体接界电势及盐桥
7?6?3电极电势
7?7不同类型电池电动势的计算
7?7?1单液化学电池
7?7?2双液化学电池
7?7?3浓差电池
7?7?4液体接界电势及其计算公式
*7?7?5膜电势及其计算公式
7?8原电池的设计
7?8?1氧化还原反应
7?8?2扩散过程——浓差电池
7?8?3中和反应
7?8?4沉淀反应——求难溶盐的活度积
7?9电池电动势测定的应用
7?9?1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
7?9?2求一价离子的迁移数t+、t-
7?9?3求离子的平均活度系数
7?9?4测定未知的E?值
7?9?5求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
7?9?6测定溶液的pH
7?10可逆电池热力学的计算举例
7?11分解电压
7?11?1理论分解电压
7?11?2分解电压
7?12极化作用和极化曲线
7?12?1电极的极化和超电势
7?12?2测定极化曲线的方法
7?12?3电解池与原电池极化的差别
7?12?4塔菲尔(Tafel)方程
7?13电解时电极反应
7?13?1电解时的电极反应
7?13?2金属离子的分离
*7?14金属电化学腐蚀与防腐
7?14?1电化学腐蚀的机理
7?14?2腐蚀电流与腐蚀速率
7?14?3金属的防腐方法
*7?15化学电源
7?15?1化学电源
7?15?2一次电池
7?15?3二次电池
7?15?4燃料电池
本章小结及基本要求
习题
第8章统计热力学初步
8?1统计热力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定理
8?1?1统计热力学的研究对象及系统分类
8?1?2统计热力学基本假设
8?2系统微观状态及分子运动形式和能级表达式
8?2?1系统微观状态的描述
8?2?2粒子的运动形式和能级表达式
8?3独立子系统的统计规律性
8?3?1能级分布
8?3?2状态分布
8?3?3定域子系统能级分布及其微观状态数的计算
8?3?4离域粒子能级分布及其微观状态数的计算
8?3?5系统的总微观状态数Ω
8?3?6然分布与平衡分布
8?4玻尔兹曼分布及配分函数
8?4?1玻尔兹曼分布
8?4?2粒子配分函数
8?5独立离域分
(粒)子配分函数及其计算
8?5?1粒子配分函数的析因子性质
8?5?2能量零点的选择对配分函数的影响
8?5?3平动配分函数的计算
8?5?4转动配分函数的计算
8?5?5振动配分函数的计算
8?5?6电子运动的配分函数
8?5?7核运动的配分函数
8?5?8分(粒)子全配分函数
8?6热力学性质与分子配分函数的关系
8?6?1热力学能与配分函数的关系
8?6?2熵与分子配分函数的关系
8?6?3其他热力学函数与分子配分函数的关系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