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贸易地理/全国高等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上篇主要介绍了世界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以及与贸易密切相关的大宗商品的地区分布、贸易的流向、市场的趋势,这些是做贸易生意不可或缺的知识。本书的下篇主要介绍与中国有关的贸易伙伴、在上有一定经济影响力的国家(地区)的人文地理情况以及主要的商品贸易方向,使立足于市场为目标的外贸人员具备相关的知识素养和眼光。作者从多年的外贸实践工作中,遴选了作为一个外贸从业人员所急需具备的贸易地理方面的知识。本书的特点:相比目前同类书籍较为详细全面地介绍了贸易地理的知识和各国概况,资料详细、內容新颖、可读性较强,又有很大的实用性,不仅可以丰富学生贸易的知识,而且可以作为外贸从业人员的工具书和操作指南。
目录
上篇 基础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特点
第二节 贸易地理研究的内容、任务与方法
第二章 地理环境与贸易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与贸易
第二节 世界人文地理环境与贸易
第三章 贸易地理与大宗商品交易
第一节 能源贸易地理
第二节 铁矿石贸易
第三节 大宗农产品贸易
第四章 世界区域经济贸易集团
第一节 区域经济贸易集团概述
第二节 世界区域经济贸易集团介绍
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贸易
第五章 贸易运输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贸易运输
第二节 水上运输
第三节 铁路与公路运输
第四节 航空运输
第五节 集装箱运输
下篇 贸易地理分论
第六章 美国
第七章 欧盟地区主要国家
第一节 英国
第二节 德国
第三节 法国
第八章 日本
第九章 金砖五国
第一节 俄罗斯
第二节 南非
第三节 印度
第四节 巴西
第五节 中国
第十章 亚洲四小龙
第一节 韩国
第二节 新加坡
第三节 中国香港
第四节 中国台湾
第十一章 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第一节 澳大利亚
第二节 加拿大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与插图
三、气候条件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正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是一种气候在时间上分布有规律的表现形式。从赤道向南北两极延伸,气候带按热带、温带和寒带的顺序排列,由于这种排列与纬度相一致,也被称为纬度地带性.另外,还有从海洋到陆地,气候由湿润的海洋性气候变成干燥的大陆性气候,即海陆地带性的表现;从高山山地的山脚到山顶,气候上的降水、气温的变化规律呈现出的海拔高度地带性,这些均是气候在地域上有规律分布的表现。这种气候的节律性和地带性,对多种产业的生产,尤其是农业生产产生着深刻影响,进而制约着经贸活动。农产品的产量深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例如,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提出的假设是,如果平均气温升高1℃一3℃,高纬度地区的农作物产量可能会增加(取决于作物的种类),而一旦气温再升高,产量将会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使用化肥施肥也得不到缓解。在低纬度地区,是季节性干旱热带地区,气温升高会产生致命影响。哪怕是气温升高一点点,作物产量就可能会减少,这将导致挨饿的人越来越多。如果平均气温升高3℃以下,世界粮食产量可能会增加,但如果气温升高值超过3℃,粮食产量就会减少。旱灾、洪涝发生的频率增加,将对某些地区作物产量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位于低纬度的欠发达地区。
此外,农作物的地域分布也受到气候的影响:工业原料的橡胶、剑麻、椰子、丁香以及生活物资咖啡、可可等饮料作物是典型的热带经济作物由于对热量要求严格。一般在温带及寒带难以生长。
气候条件也会对贸易活动直接产生影响。北半球的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部分地带已经伸人寒冷的北极圈范围内,因此,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沿岸的一些地处高纬度的港口,气温太低,秋冬季节洋面封冰,致使不少港口一年中有半年因航船无法运行而被迫停用,贸易近乎瘫痪或停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气候明显变暖。1990年地球上出现了创纪录的高温,对贸易也产生了影响。由于近年来持续暖冬.我国销往加拿大和北欧等国家的滑雪手套等很不景气,客户纷纷减少订货量乃至解除合同,贸易量大减,造成我方货物积压,经济受损。灾害性天气(如寒潮、霜冻、风暴、干旱、洪涝、冰雹等),对于生产活动、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等产生的破坏性影响更为直接和严重。例如,一些外贸船只往往因受到风暴袭击而被迫停航,如果不掌握气象资料,贸然远航,外贸船舶很可能会被风浪浸没,造成惨重的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