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我爱我家》是中国情景喜剧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是难以超越的之作。该剧1994年播,2014年是该剧播出20周年。本书作者郑猛是一位职业记者,也是《我爱我家》的爱好者与研究者,历时数月采访了包括主演、客串明星、主创人员、幕后工作人员等等当事人演职人员30余位,获得大量珍贵的台前幕后第一手资料。本书既是《我爱我家》20周年的回顾与致敬之作,可以使观众更深入了解该剧的方方面面,也对喜剧从业者、爱好者,影视专业人士等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二十年前,一群演艺界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人,用无法想象的创作热情,组成了无法复制的精英团队,在简陋的物质条件下,书写了一段传奇,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成为了一代代观众心目中永远的经典。
二十年来,“我家”背后的故事鲜为人知,却令人念念不忘。中国的情景喜剧到底是如何炼成的?有哪些天时地利人和因素,以至于二十年的努力仍旧难以企及的高度?
二十年后,作者带我们敲开“202”那扇亲切而略带神秘的大门,寻访该剧数十位主演、客串明星、主创与幕后,在一位位“我家”成员的追忆和讲述中,当年创作现场终于重现。我们这才惊觉,回不去的不仅有辉煌的九十年代,还有精诚团结、亲如一家的剧组,比明星光环更加耀眼的是不随时间推移而消逝的情谊。
摘要与插图
喜剧难为/ 英达当初拍《我爱我家》这个戏的时候,我们也就是把它当作一部戏,我真的没有想到,二十年的时间过去,它会变成一个——能不能叫传奇——反正很经典的一部作品。谢谢所有热爱《我爱我家》的朋友们。
我是搞喜剧的,甚至成了某一种喜剧形式——中国情景喜剧某种意义上的代表。这是我不好意思的,我只是介绍美国情景喜剧的形式进入中国,并做了的实践工作,美国人好夸张捧人,《时代周刊》说我是“中国情景喜剧之父”。我在有些场合郑重地说过,我只是介绍情景喜剧进入中国而已。
令我欣慰的是我快乐地工作,尤其外人更多地看到我们的快乐,但制作喜剧的过程却包含着许多的为难。喜剧难搞,好事难为。喜剧是人文的,即便它没有深刻思索,它至少也是讨好人生的,不敢凌驾于谁人之上。它不太容易被买账,相对于人生悲剧素材,喜剧的素材是少的,而且是重复的。长期以来,悲剧、正剧被认为是思索,而喜剧被认为是闲扯。正剧安排在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喜剧只占休闲时光,这是忽视喜剧社会功能的一种做法。喜剧是缓解生活压力的有效方式,在社会生活紧张时期与平和时期都是如此,从古到今都是如此。
喜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软动力和润滑剂,是柔韧而坚强的生命意志,是生存幸福状态的标志。不懂悲剧的人做不了喜剧,不知悲从何来,怎知喜从天降?喜剧是把欢乐送给别人的事业,对人生五味体验不全的人也做不了喜剧。喜剧是含泪的笑,不是傻笑。喜剧是鼓舞的笑,它对时代的进步有会心的理解与配合,不是“愤青”,不是“嬉皮士”。喜剧绝不是个人喜怒哀乐的心理发泄,喜剧把现实消解为平和与有建设性的思想,而后作为一剂作料扔进大家晚餐的饭锅里。
喜剧是有思想的,是思想成熟的产物,也是思想发挥的自由的源头。但喜剧自己却没有思想,它不是革命者,只是一个传递快乐消息的报童,它努力把的思想,以它的形式做一下传播,使其得到进一步的更广大的认可。喜剧是个抄袭思想和传播思想的行业,它不创造,但改造,使之喜闻乐见。它与思想者同行,与世俗同乐,不激烈,积蕴人缘,把进步与反思作潜台词,与你商量与你玩儿,笑骂由你我不急。喜剧的被喜爱,不仅和喜剧工作者有关,和喜剧命运也有关,如果中国没有改革开放,没有进步与反思,中国连本的喜剧——相声都没了,大家看什么去?
中国传统笑话集《笑林广记》里,记载了大量中国人贫困中的笑。贫困的人要笑,用笑话来慰藉人生,那么而今富足起来的中国人要笑得更多才是。笑对人生是中国人的精神,但我们却做得太差太差,与时代对笑声的需求相差太远太远,这对搞喜剧的人来说,是极大的羞憾,因此我们要努力前行。
总是做得不那么太好,不能那么尽如人意,我和我的伙伴们皱眉思索。我感谢一切帮助我和批评我的人们,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们生活得幸福和快乐。我愿倾尽终生,用情景喜剧的方式注释爷奶叔婶姑姨和小侄子小侄女们的幸福。
【作者介绍】英达,《我爱我家》导演。
我爱《我家》/ 束焕
在很长时间里,我的简历靠两部金光闪闪的作品撑门面,其中之一就是《我爱我家》。
比起另一部好歹是我全程参与的作品,说自己是《我爱我家》的编剧就显得有点亏心——我只参与了几集,署名的只有一集。但它对我的影响很大。我那时候在中戏读书,正准备写大戏,摩拳擦掌,桌子上一套《莎士比亚全集》,一本《曹禺选集》,一本《契诃夫剧作选》,每写一句台词,甚至舞台提示,都要翻开其中一本找语感,一天写下来,好像每句话都呕心沥血,连缀起来却矫揉造作,不说人话,自己知道那叫寒碜,赶紧撕了。
后来就进了《我爱我家》剧组,离中戏很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