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薛理勇新说老上海”为上海史专家薛理勇先生解说老上海史事风物的丛书。《老上海高楼广厦》专叙国民政府上海市与市政府大楼、苏州河畔的河滨大楼、工部局大楼、老市府大楼、法租界公董局大楼、上海中央造币厂大楼、上海银行同业公会大楼、先施公司和永安公司大楼、德商谦信洋行和谦信大楼、日商的三开和三菱洋行大楼、中央商场和新康大楼、苏州河畔的百老汇大厦等一批老上海高楼大厦,通过其建筑过程、风格造型和相关人物故事的解读,帮助读者领略这些已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的深厚文化底蕴。
目录
前言
国民政府上海市与市政府大楼
长海医院内的飞机楼
苏州河畔的河滨大楼
工部局大楼到老市府大楼
法租界公董局大楼
上海中央造币厂大楼
中国邮政和邮政大楼
上海三处电报大楼
亚洲文会和博物院大楼
雷士德基金会建的大楼
Denis Chen和德义大楼
上海银行同业公会大楼
先施公司和永安公司
纸币上的建筑
中南大楼和金城大楼
“南四行”与其银行大楼
四行储蓄会大楼和饭店
永年和华安保险公司大楼
江西路的几幢大楼
上海第一幢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安利大楼
德商谦信洋行和谦信大楼
日商的三井和三菱洋行大楼
中央商场和新康大楼
苏州河畔的百老汇大厦
基督教青年会及其大楼
上海的几幢教会大楼
摘要与插图
法租界公董局大楼1862年,洋枪队基本上镇压了东进的太平军,南京的太平天国败相显现,江南的局势暂时出现一派升平景象。1862年4月29日,法国驻上海领事就到处张贴告示,宣布法租界已成立了一个“大法国筹防公局”的市政组织和领导机构,实际上单方面宣布退出由英、美、法三租界建立的“工部局”。以后,法国人不断向英国人和美国人解释:他们当初参加工部局未得到法国外交部的批准,法国外交部也不同意他们的做法,只得退出。不久,这个“筹防局”就改名“公董局”,法文名MunicipalteFrancaise,与英文的“工部局”是同样的意义。开始,这个机构也往往被叫做“法租界工部局”,后来为示区分,中文名就叫做“公董局”。“董”的本义是监督、督察,现在的许多企业、商业、文化机构中设“董事会”,就是这种单位中的监督、督察机构,有权任命、撤换负责具体事务的经,所谓“公董局”当然就是由多人组成,共同负责的“董事会”机构。不过,事实上上海法租界实际掌控在法国领事手中,法国领事有权任命和撤换公董局的董事和总董。法租界建立自己的公董局后就得筹划建公董局的大楼。法国人梅明和傅立德合著的《上海法租界史》有较详细地描述。
福建的泉州、漳州素以海上航运、贸易著称,清康熙朝开放海禁后,泉州、漳州的商人随海船进入上海,并成为实力雄厚、势力强大的“客帮”。早在1754年(清乾隆十九年),泉州、漳州商人就在上海“大东门外二十五保七图滨浦房屋基地,建造泉漳会馆一所,供奉天上圣母(即天后,闽南一带又称‘妈祖’)神位,春秋祭祀,以展敬诚”;1845年,泉漳会馆又在上海县城北郊设了一个分部,这里就被叫做“泉漳别业”。当然,这里也成了福建人集中的区域。当1849年法租界建立后,这个泉漳别业就被划进了法租界。我们知道,1853年上海爆发的小会起义就是以福建泉州、漳州的小会和广东的三合会为主的帮会起义。当小会被镇压后,法国人不断向上海道报告,法租界泉漳别业的福建人仍在闹事,租界的警力奈何不了他们,建议上海道驱散泉漳别业的福建人,以避免再次发生小会起义。上海道相信了,并下令驱散法租界的福建人,于是这个泉漳别业只得搬迁到“里滩”,就是今天打浦桥路近黄浦江边的“南园公园”一带。而泉漳别业的地块就被法租界征用,清《同治上海县志》中记录了此事,法国史学家梅朋、傅立德合著的《上海法租界史》中讲:相反,福建会馆(即泉漳别业,译者不知该机构的原中文名,直译作“福建会馆”)的公墓倒是搬掉了,董事会对此很满意。建造公董局大楼就是买的福建会馆的一部分地皮。
该书对建造公董局大楼的过程有较详细的描述:先当然是着手建造公董局大楼的事情。大楼由一位英国建筑师克内威特设计,中国承包商魏荣昌(译音)提出造价为四万三千四百六十二两;后来商定为三万九千两。董事会提供门窗的铁饰品、铁栅栏,并把搁在这块地上的方石也给了承包商。建造工程应在十五个月中全部完竣,否则,承包商要被迫付赔偿费,延迟一个月付二百五十两;如果提前完成,则应付给承包商奖金,每提前一个月也付二百五十两。供巡捕房用的房屋必须在十个月后交付使用。
……P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