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与陈寅恪

价格 93.4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39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图书资料维护组

VIP   VIP会员第1年
资料通过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题叙

王国维与陈寅恪和吴宓
第二章
王国维思想学行传论
第三章
王国维与中国现代学术的奠立
第四章
王国维与中国现代学术的四重疑案
第五章
王国维的诸种矛盾和最后归宿
第六章
陈寅恪的家学渊源与晚清胜流
第七章
陈寅恪的“家国旧情”与“兴亡遗恨”
第八章
陈寅恪学术思想的精神义谛
第九章
陈寅恪的阐释学
第十章
陈寅恪与《柳如是别传》的撰述旨趣
附录一
王国维先生学术年表
附录二
陈寅恪先生学术年表
,1.有名学者刘梦溪先生文化著作,深蕴作者对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的学术典范与传承发展之究思2.民国史专家杨天石,清代学术史研究专家杨俊义,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民盟中央巡视员张冠生,《中华读书报》副总编辑王洪波,《深圳晚报》阅读周刊主编姚峥华等专家学者重磅推荐,光明日报、文汇报、凤凰国学频道等主流媒体推荐阅读3.阐发王陈二人的人生经历和家世渊源,学术精要与人格魅力,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入挖掘和大力宣扬,有益于文化传承与创新4.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增强文化自信意义重大5.20世纪现代学者当中,没有第二人能够像陈寅恪那样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坚持到如此纯度和强度。季羡林先生初次读到梦溪先生的研陈文章,即许为“至文”。6.王国维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奠基者,其精神世界和生平经历的“十重矛盾”,次由本书发覆、概括、揭橥。7.王国维和陈寅恪是20世纪中国文化星空的双子星座。梦溪先生研究王国维、陈寅恪是“王陈并治”的,因谈论王国维的学术地位、学术精神和文化意义,离不开陈寅恪对其精神的阐发。,本书是刘梦溪先生研究王国维和陈寅恪两位学术大师的代表作。刘先生在文化界享有盛誉,而他对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等学术大师的长年研读也为学界称道,他的研读堪称一个文化皈依事件。在知识界趋新趋古趋西趋时之际,刘先生从王国维、陈寅恪等人那里获得了安身立命的资源,并给我们分享这一思想和人格资源。,     王国维与陈寅恪和吴宓 一 王国维与陈寅恪 1.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和王国维《颐和园词》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 赵元任,王陈关系很近,盖因气类相投也。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许我忘年为气类,北海今知有刘备”句,即实写此意。而《挽词》中“风义生平师友间”,则是两人关系的理则概括。四大导师的年龄,梁启超生于1873年,王国维生于1877,陈寅恪生于1890年,赵元任生于1892年。梁很长,比王大四岁,比陈大十七岁。王比陈大十三岁。1925年清华国学院成立时,梁五十二岁,王四十八岁,陈三十五岁,赵三十三岁。吴宓生于1894年,当时是三十一岁,任国学院主任。吴对王赞佩礼敬而疏于交谊,对陈则视同手足,情牵梦萦,终生为友。 王国维1927年6月2日昆明湖自沉,陈寅恪写有挽联、挽诗和挽词。挽联为:“十七年家国久魂销,犹馀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倍伤神。”上联写王国维1911年辛亥革命以来的己身处境,故很后之终局殊可理解,“累臣”显系将王国维比屈原了。下联是王先生遗嘱“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的本事,兹可见寅恪先生对王之所托的看重。“谬承遗命倍伤神”一句,义理、情理、心理尽在其中矣。挽诗以《挽王静安先生》为题,全诗作:“敢将私谊哭斯人,文化神州丧一身。越甲未应公独耻,湘累宁与俗同尘。吾侪所学关天意,并世相知妒道真。赢得大清干净水,年年呜咽说灵均。”第三句下有注:“甲子岁,冯兵逼宫,柯、罗、王约同死而不果。戊辰,冯部将韩复榘兵至燕郊,故先生遗书谓‘义无再辱’,意即指此。遂践旧约,自沉于昆明湖,而柯、罗则未死。余诗‘越甲未应公独耻’者,盖指此言。王维《老将行》‘耻令越甲鸣吾群’,此句所本。事见刘向《说苑》。”《挽诗》可以和挽联互相印证,“湘累”“灵均”云云,接近是以王国维的自沉和屈子的投汨罗相提并论。 而首句“敢将私谊哭斯人”,证实两人的交谊非比寻常,“文化神州丧一身”则指兹事件于文化中国之影响和损失之大。五、六句“吾侪所学关天意,并世相知妒道真”,则慨叹学者的因缘际会与当时后世的知与不知耳。昔王国维撰写《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尝说:“国家与学术为存亡,天而未厌中国也,必不亡其学术。天不欲亡中国之学术,则于学术所寄之人,必因而笃之。世变愈亟,则所以笃之者愈至。使伏生、浮邱伯辈,天不畀以期颐之寿,则诗书绝于秦火矣。”似可移来诠解“吾侪所学关天意,并世相知妒道真”句,盖王、陈均为吾国的“学术所寄之人”。 《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称得上陈寅恪韵体文字的大著述,写法上很像王国维的《颐和园词》。王词长一百六十二句,作于1912年,随罗振玉客居日本京都时期,并经罗氏手写石印。王先生亦甚看重己作,认为“虽不敢上希白傅,庶几追步梅村”。王词所写为清室的“末路之事”[3],陈之《挽词》 长一百一十二句,实系观堂其人学问与政治命运的哀歌。《挽词》第五、六句“曾赋连昌旧苑诗,兴亡哀感动人思”,即指王国维写作《颐和园词》一事。孰料把颐和园的沧桑写得如此哀感动人者,竟于二十五年之后,自沉于此园,终与自己推许的“昆明万寿佳山水”为伴,可谓诗可成谶矣。故寅老《挽词》 以“岂知长庆才人语,竞作灵均息壤词”句及之。不过《挽词》之主旨在于抒写王国维的学问历程和高才隆遇,包括张之洞入阁主持学部,经罗振玉举荐充任学部图书馆编辑,此时国维专意搜罗研究宋元戏曲;清帝退位后随罗振玉东游扶桑,日夜披览罗氏“大云书库”之收藏,转而研究金石古文和殷商古史,五年之期,学问为之大变;回国后之数年时间,学问果实江涌河泻,而东西汉学巨擘缪荃孙、沈曾植、伯希和、沙畹、藤田丰八、狩野直喜、内藤虎次郎等,因倾慕相惜而相与切磋酬唱;1923年升允荐为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1925年胡适之荐为清华国学院之导师。此一系列人生变迁和事业隆替,并连同迁移变换之家国政治变局之背景,《挽词》俱以清词丽句编织结构而成绝唱。 P1-4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