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世界文学名著典藏--理智与情感(全译本)(精)》目录
**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七章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第三十二章第三十三章第三十四章第三十五章第三十六章第三十七章第三十八章第三十九章第四十章第四十一章第四十二章第四十三章第四十四章第四十五章第四十六章第四十七章第四十八章第四十九章第五十章前言 “近两百年来,在英国文学史上出现过几次趣味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誉,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曾发出过这样的赞叹。 简.奥斯丁(17751817),英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其作品介于十八世纪新古典主义和十九世纪浪漫运动的抒情主义之间,具有简洁、诙谐的风格,敏锐讽刺的内涵。简.奥斯丁的作品经过了近两个世纪的考验,受到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称赞,六部作品部部堪称上乘之作。尤其是脍炙人口的《理智与情感》和《傲慢与偏见》,被评论家公认为不可缺少的世界文学名著,属世界文库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有评论家认为:简.奥斯丁之所以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一定是因为有某种特殊的、从未被打破的平衡,赋予了她足够的冷静、耐心、泰然和安逸的心情。纵观简.奥斯丁的人生历程,事实的确如此。 一七七五年十二月十六日,简.奥斯丁出生于英格兰汉普郡北部小镇斯蒂温顿村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她的父亲乔治.奥斯丁毕业于牛津大学,学识渊博,兼任两个教区的主管牧师四十多年。她的母亲出身于富裕之家,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且机智灵敏,擅长写小说。读书和写作是这个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父母经常鼓励孩子们学习,因此,简.奥斯丁虽然没有进过正规学校,但良好的家庭环境给了她自学的条件,为简.奥斯丁日后的写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年仅十三四岁时,简.奥斯丁就开始练习写作,显示了她在文字表达方面的才能。 简.奥斯丁在家排行第七,有一个姐姐,五位兄长和一个弟弟。姐姐卡桑德拉与她情感甚笃,二人与家人同住,均终身未嫁。一七八二年至一七八七年,姐妹二人受过一些正规教育,之后一直在家学习。由于简.奥斯丁一生都生活在风景秀丽的英国乡村,衣食无忧、日子安闲,生活圈子十分狭窄,接触到的都是一些中小地主、牧师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简.奥斯丁的作品没有涉及重大的社会矛盾,永远只写爱情婚姻的题材这就是简.奥斯丁独有的生活方式与写作方式。她的小说只是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以女性的敏锐和细腻来描写恬静舒适的田园式绅士淑女的爱情和婚姻生活,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尽管简.奥斯丁的一生只有短短的四十二年,但在这期间,她却开创了英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崭新时代。 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英国的小说发展正处于一个青黄不接的过渡时期,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着英国文坛,而简.奥斯丁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尽管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很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从一八一一年至一八一七年,短短六年间,简.奥斯丁先后发表了《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劝导》等六部小说,以其清新的文风和理性的光芒,掀起了英国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 一八一六年初,简.奥斯丁不幸染上重病,身体日益衰弱,一八一七年五月被送往温彻斯特接受治疗。但终因医治无效,于一八一七年七月十八日长眠在她*亲密的姐姐卡桑德拉的怀抱里。简.奥斯丁被安葬在温彻斯特大教堂里。她的第四个哥哥亨利.奥斯丁写过一篇《简.奥斯丁传略》,详细介绍了她的外貌、性格、爱好和鉴赏力等等,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诚、朴实却又光彩照人的简.奥斯丁。据该书介绍,简.奥斯丁之所以成为一个女作家,完全是出于兴趣和爱好,她的初衷既非为了图名,也不是为了谋利;她的好几部作品都是在出版以前许多年就创作出来的。她的朋友们费尽唇舌,才说服她出版了她的**部作品《理智与情感》。因为她虽然尊重他们的判断力,但却总是怀疑他们对她会有所偏爱。 《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丁于一八一一年出版的**部小说作品,该书初稿写成于一七九五年,与简.奥斯丁的其他五部小说一样,《理智与情感》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以两位女主角曲折复杂的婚事风波为主线,通过“理智与情感”的幽默对比,提出了道德与行为的规范问题。作者通过鲜明而生动的对照描写,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不能感情用事,感情应该受到理智的制约。但与此同时,作者还讽刺了另一类过于“理智”的人。他们不是冷漠自私,便是冷酷无情,为人行事总是机关算尽,貌似很有理智,实则愚蠢自私,常常弄得自相矛盾,荒诞至极。在简.奥斯丁看来,感情用事的人尽管显得十分滑稽可笑,但只要心地善良,待人热诚,总比机关算尽的势利之徒要强得多。简.奥斯丁是一个长于刻画人物的作家。她塑造人物形象,一不靠抽象的外貌描写,二不靠精细的内心刻画,她只是借助生动的对话和有趣的情节,就能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在《理智与情感》一书中,简.奥斯丁塑造了近二十个人物,书中的主要人物一个个无不精雕细刻,活灵活现,连那些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也同样写得有血有肉,构成了整部作品的多元化色彩。 简.奥斯丁的表现手法不仅仅体现在人物的喜剧性描写上,也不仅仅表现在众多情节的喜剧性处理上,而且还融汇在整个故事的反讽构思中,让现实对人们的主观臆想进行嘲讽。《理智与情感》里妙趣横生的戏剧性场面比比皆是,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简.奥斯丁从不愿做正面的说教,她的拿手好戏是讽刺。纵观整部小说,她的讽刺主要采取了两种艺术手法:一是滑稽模仿,二是反讽。这两者相辅相成,相映成趣。这种绝妙的手法,正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简.奥斯丁的作品从来都离不开她自己的生活,她*关心的故事主角往往是体面人家的没有丰裕陪嫁的淑女以及她的婚事。尽管这是一个相当狭小的天地,简.奥斯丁却终身乐此不疲。正如她自己所说的“我用一支如此精细的笔,在一块两寸宽的象牙上绘画”,她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由此可见一斑。有人曾经建议她改换路子写写别的,可她却婉言谢绝,坚定地表示要保持自己的风格、按自己的方式写下去。 简.奥斯丁属于用自己的见识和修养来写作的那一类作家,她洞明世事、涉笔成趣。她的作品真实反映了英国当时的社会现象,而她的写作目的也正是要批判当时的社会习俗,她对现实关系的揭露,可谓入木三分。有一位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甚至认为:在揭露人类行为的经济原因方面,简.奥斯丁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在马克思以前的马克思主义者。 到二十世纪末,简.奥斯丁的作品再次成为人们关心的重点对象,《理智与情感》和《傲慢与偏见》等一部部作品陆续被搬上影视屏幕。这种狂热与眷顾,究竟是因为简.奥斯丁笔下的绿色田园远离纷繁焦虑的当代现实而独具魅力呢,还是因为简.奥斯丁塑造的那些小姐公子们有着与现代人相同的心事与算计?这是一个值得我们细细玩味的问题。 “这是十八世纪精华荟萃的百花园中*后的也是*绚丽的鲜花”一位英国文学评论家对简.奥斯丁的作品如是说。今天,简.奥斯丁的所有精雕细琢的作品已成为世界文学中的瑰宝,丰富多彩的原文版本及各种各样的其他语言的译本拥有越来越广泛的读者。这说明,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总是流芳千古的,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简.奥斯丁留给我们的深刻的印象也决不会随着岁月消逝,她对世界文学的贡献也决不会被世人遗忘。 编委会



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