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

价格 23.7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2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5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图书资料维护组

VIP   VIP会员第2年
资料通过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0条
  • 内容简介
  • 编辑推荐
  • 目录
  • 《康熙大帝》内容简介

      阎崇年说:中国两千年皇朝史,堪称大帝者:前有唐太宗,后有康熙帝。《百家讲坛》开坛元勋阎崇年五种视角全新解读康熙大帝!本书以作者在《百家讲坛》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从国际、平民、电视、公正和人文等五大视角出发,对康熙帝的成长经历、丰功伟绩、日常生活、遗憾缺失等一一进行阐述,视野开阔,情节跌宕,分析精当,给读者呈现出一位性格鲜明、大智大勇、文韬武略的千年一帝的丰满形象。  《百家讲坛》开坛元勋阎崇年五种视角全新解读康熙大帝!  本书以作者在《百家讲坛》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内容更丰富,更全面。学者使电视深刻,电视让学者有为。  通过阅读本书,您会明白:  1.康熙皇帝为什么能称“大帝”?作者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也就是通过与他同时代的俄国彼得大帝、法国路易十四等的比较,通过与他不同时代的中国2000多年皇朝史上的历代帝王比较,得出结论不论是立足于中国,还是放眼世界,康熙皇帝都堪称大帝。  2.在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康熙时代的历史?作者始终把康熙时代的历史作为一面镜子,意在为今天提供一种借鉴。始终把康熙帝不仅看作一代帝王的楷模,更将其当作一个成功的人,探讨他如何学习,如何处事,如何做人,甚至如何养生,也是为了给当代人提供一种经验和教训。  本书将将学术的谨严与电视讲座的生动完美结合,以26讲的篇幅全面介绍了康熙皇帝起伏跌宕的人生,特别是61年的执政经历,让您在轻松阅读中全面了解康熙朝的历史。  特别精选200余幅图片,其中包括难得一见的康熙皇帝洋装像、西方传教士手绘的中国地图等,这些图片为您直观呈现康熙时代的盛世景观。【作者简介】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论文集有《满学论集》、《袁崇焕研究论集》、《燕史集》、《燕步集》共4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天命汗》、《清朝通史.太祖朝》,《清朝通史.太宗朝》、《清朝皇帝列传》、《正说清朝十二帝》、《明亡清兴六十年》、《袁崇焕传》、《古都北京》等32部。主编《袁崇直学术论文集》、《戚继光研究论集》、《20世纪世界满学著作提要》、学术丛刊《满学研究》**至七辑等14部。先后发表明史、清史、满学论文200余篇。

    《康熙大帝》编辑推荐

  • 中国两千年皇朝史,堪称大帝者:前有唐太宗,后有康熙帝。
  • 《百家讲坛》开坛元勋阎崇年五种视角全新解读康熙大帝!

    《康熙大帝》目录

    序引言**讲伟大时代第二讲生于忧患第三讲少年天子第四讲智擒鳌拜第五讲御门听政第六讲削平三藩第七讲收揽士心第八讲统一台湾第九讲抗俄签约第十讲北疆长城第十一讲进兵安藏第十二讲以农为本第十三讲治理黄河第十四讲六下江南第十五讲御史弹相第十六讲康熙字典第十七讲爱好西学第十八讲样式雷家第十九讲文字之狱第二十讲读书之道第二十一讲养生之道第二十二讲后宫生活第二十三讲立废太子第二十四讲悲苦而死第二十五讲康熙盛世第二十六讲千年一帝附录一康熙后妃表附录二康熙皇子表附录三康熙皇女表附录四参考书目前言  2008年3月至5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播出我的系列历史讲座《康熙大帝》,这个系列讲座的文案稿与录音稿整合,就成为这本文20万字、图262幅的《康熙大帝》书稿,现在由中华书局出版。  事情缘起,其实很早。  2006年12月10日上午11时,我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录制现场,终于讲完了《明亡清兴六十年》*后一讲第48讲。整整一年,无间晨夕。这时,我如释重负。当晚,我和夫人约请《百家讲坛》冯存礼、魏淑青、万卫、王晓、解如光、高虹、吴林、马琳、那尔苏诸君,在一起小叙。席间,万卫先生说:“阎老师,您稍微歇一下,接着录康熙!”我当时一愣:怎么还要讲啊!观众喜欢看吗?所以我含糊回答:“想想再说。”  2007年4月,我应美国华荚协会的邀请,到美国进行学术与文化交流。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贵宾餐厅的饭桌上,一位先生问:“阎教授,您下面讲什么?”我反问:“您说呢?”答:“讲康熙!”不久,我去芝加哥。我国驻芝加哥领事馆徐尽忠总领事请我和阎鹏吃巴西烤肉,当地一些留美博士、专家都不约而同地也有上述想法。5月,我应邀到台湾进行学术与文化交流。联经出版公司发行人林载爵先生问我下一步讲什么,我还是反问。回答:“讲康熙。”5月底,我应邀到马来西亚作演讲。他们指定的题目是《康熙盛世》。12月,我应周曾锷先生邀请到新加坡进行学术与文化交流,周先生又提出这个问题,他的看法也还是同样的。这就在我的脑子里产生一个结论:海?外的不少华人都希望我能在《百家讲坛》讲讲康熙。  我对讲康熙还有点信心。这信心是从哪儿来的呢?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我就决定研究清史。从何入手呢?从人物研究开始。从研究谁开始呢?我选了康熙。当时主要读《清圣祖仁皇帝实录》,看《康熙起居注册》等。1964年,我写出长篇论文《评康熙帝》。这篇论文几经周折,时过多年,才获发表,而且鉴于当时的文化环境,被编辑作了“穿靴戴帽”的处理。这是我的**篇清史学术论文,后来收在拙著《燕步集》里。尔后,虽然研究重点转到清入关前,但对康熙朝历史的关注从未懈怠。1983年《努尔哈赤传》出版后,中国档案出版社等几家出版社曾约我写《康熙帝传》,我很想写,也做了准备,但因为当时忙于单位的课题无暇分心,而没有承应。后来,我写过《论雅克萨之战》、《明珠论》、《纳兰性德与吴兆骞》、《郭绣论》、《张吉午与》、《康熙皇帝与木兰围场》和《康熙大帝》等文,均不够深入,也不够系统;但四十多年来我一直没有放弃对康熙朝历史的学习与关注,时时事事处处,始终萦绕于心。  这次,我想试试,通过完成《康熙大帝》系列讲座,对康熙朝历史做一次系统的梳理,实现多年的夙愿。  事情定下之后,我将能找到的有关康熙帝的资料,全部汇拢,集中精神,夜以继日,进行准备。2007年7月3日,在北京社会科学院贵宾室,举行小型“神仙会”,张永和、马琳、那尔苏、宋志军、李洪超、左远波、解立红、阎崇年八人与会,就篇目、讲法交换想法。李岩先生也提出颇中肯綮的意见。7月13日,《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先生专门举行《康熙大帝》研讨会,该栏目全体领导、编导和部分主讲人出席。我在会上就《康熙大帝》的基本构思作了抛砖引玉的发言。讲康熙帝,要处理纵与横、君与民、俗与雅、古与今、事与人、负与正、满与汉、文与武等八个方面的关系。(1)纵与横于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的关系,纵横兼顾,而突出横;(2)君与民于君王与民众的关系,君民兼顾,而突出民;(3)俗与雅于通俗与高雅的关系,雅俗兼顾,而突出雅;(4)古与今于古代与当今的关系,古今兼顾,而突出今;(5)事与人于事件与人物的关系,事人兼顾,而突出人;(6)负与正于负面与正面的关系,负正兼顾,而突出正;(7)满与汉于满族与汉族的关系,既不扬满,也不抑汉,力求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观察与讲述;(8)文与武于文治与武功的关系,康熙帝的一个特点是“经文纬武”,因此讲述时尽量文武兼顾。这次研讨会,我得到不少启发和收获。  有人说:我讲《康熙大帝》,背后有一个团队。这是一个客观的表述与概括。感谢这个没有组织而又意诚心一的团队!  我同《百家讲坛》打交道五年,互相切磋,逐步磨合。我的体会是:《百家讲坛》之“百家”,就主体而言,是指“科学。教育”频道,包含的?容,何止百家?涵盖的学者,何止百家?就客体而言,广大观众,平民百姓,又何止百家?《百家讲坛》之“讲坛”,这个平台承载的是“科学”与“文化”,传播的是“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  有人说:1988年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提出“影视史学”的概念。他对“影视史学”的诠释是:“以视觉影像和电影话语来表现历史和我们对历史的见解。”(任学安《一次艰难的跋涉》)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时间尚短,需要探索。  历史学有许多分支,近年来社会史学、心理史学、计量史学等都受到重视。相比之下,影视史学更年轻、更稚嫩,需要更多的学人关注、探索。  就电视讲座而言,《康熙大帝》至少应满足五个基本要求:  删繁就简。康熙朝的历史,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怎样节缩为二十多个专题?力求既删繁就简,又大事不漏。  深入浅出。康熙朝的历史,资料繁多,浩如烟海,怎样选择典型的、重要的、生动的、准确的资料?力求既深入浅出,又不流于俗套。  清晰表述。康熙朝的历史,千头万绪,错综复杂,怎样高屋建瓴,执一驭千,多而不乱,繁而不杂?力求做出有逻辑的、有条理的清晰表述。  张弛有度。康熙朝历史的讲述,要从容不迫,但不能失之于弛;要情感动人,但不能失之于张既不过于张扬,又不过于松弛,而力求张弛有度。  史论结合。康熙朝历史的讲述,不能有史无论,也不能空论无史,而是有史有论,史论结合,相得益彰。这里,司马迁的“寓论于叙述”的经验值得借鉴。  此外,我在讲述《康熙大帝》的过程中,还侧重五个视角:  一是,国际视角。将康熙帝置于当时世界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全景观察。我重在阐明一个观点:康熙朝处于西方大国两次崛起高潮之间。因此,康熙朝处在国际环境有利、周边国家协和的外部氛围中。  二是,平民视角。将康熙帝从神坛上请下来,从一个人的生命过程,来看他的出生、成长、事业、终老的轨迹。他的经验与教训,也是每个普通人的精神财富。  三是,电视视角。对康熙大帝的讲解,既不同于讲堂,也不同于茶馆,而是超越时空的平台,其困难在于:简明、清晰、准确、中允、通俗、生动。  四是,公正视角。康熙帝是二百多年前的古人,要排除清朝拥满派与民国反满派对其各执一端的片面观点,而尽量给以公允客观的评价。  五是,人文视角。康熙帝是位特殊的历史人物,不同读者、不同观众有自己不同的解读。通过解读康熙帝的人生轨迹,期待:国人自信,公仆自鉴,青年自励,各界自勉。  在这里,谨对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紫禁城学会会长郑欣淼先生暨学会同仁,北京满学会终身荣誉会长陈丽华先生暨学会同仁,北京社会科学院同仁,敬示谢意。  在这里,对从《正说清朝十二帝》、《明亡清兴六十年》、《清宫疑案正解》到本书封面勒口照片精心摄影的高虹先生,致以谢意。  *后,诚恳希望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阎崇年  2008年4月24日

  •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